打好民生牌、做实惠民事,是南沈灶镇党委、政府对全镇5万2千人民的庄严承诺。
要让百姓满意,就必须下移工作重心、前移服务窗口。南沈灶镇通过兴建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把中心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管理社会的有效载体,不断强化理念、创新机制,努力争创目标,为群众开展“零距离”贴心服务,机关干部群众工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管理水平日益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新思路带来新变化
“你好,有什么事我能帮你?”每天一上班,镇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到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带班,中层干部也定期到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大厅前台接待群众。
经济在发展,生活水平在提高,社会管理在全镇工作中到底应是什么地位?南沈灶镇给出的答案是,人不“难找”、门不“难进”、话不“难听”,事不“难办”。年初,南沈灶镇先后投资210余万元,新建成1068平方米苏北一流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其中服务大厅面积528平方米。把社会管理工作作为全局性工作来筹划、来推进,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在服务群众中检验干部能力、素质,让群众评价思想、作风。随着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的建立和运行,群众工作重心不断下移、服务群众窗口不断前移,机关干部和工作人员纷纷到一线、到基层、到窗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据统计,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运行以来,领导班子成员带班182人次,机关干部参与前台接待120人次。
“以往常有群众反映,到机关办事‘难’,合法的不能办、合理的拖着办、无理的看着办,存在着暗箱操作、违规处置现象,现在,机关干部都在一个大厅办公,阳光下服务,普通老百姓都能看到他是如何办公的,干部的作风能得到全视角展示。”南沈灶镇负责人说,群众用眼见、耳闻,真实地看到干部是如何来服务的,这不仅是对群众有交待,也是对机关干部的一种“拉练”。
“一站式”解决群众诉求
9月21日,大桥村一组75岁的姜汤珍带着两名亲属来中心反映诉求,老人情绪激动,要求孙子服现役的喜报应该送到大桥村一组。经了解,原来姜汤珍老人的儿子媳妇离异,媳妇改嫁本镇庆丰村,当时年幼的孙子经法院判给了媳妇抚养。负责接待的同志了解实情后,耐心说服老人:“老人家,镇里将喜报送给母亲不错,因为你的孙子判给了媳妇抚养,而且户籍在庆丰村,政府按照服现役青年的户籍送喜报没有错啊!”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说得老人和老人带来的两个亲属口服心服。像这类当场经过开导,群众不再上访的事例举不胜举。
10月20日,兆丰居委会一对夫妇来到服务中心,反映两次征地中的问题。当事人反映第一次征地补偿标准(青苗费安置费)有讹,第二次征地面积有错。负责接待的雷新存认真记录后,立即与经管站联系,他与经管站负责人朱子斌先后到国土所、经管站,再到兆丰居委会,查当初明细账,听居委会干部反映,认定当事人反应的问题属实,目前正在进一步调解中。像这类当场不能解决的来访问题,中心都能明确专人负责调查,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一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群众满意为目标。南沈灶镇在社会管理服务中心设置党员服务、公共服务、信访接待、矛盾调处、集中办公等5大功能服务区,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安监站、610办、信访办等18个部门实行集中办公,设立劳动保障、人口管理、矛盾纠纷受理、信访代理等24个窗口,来镇办事的群众只要到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在镇级能处理的问题,基本上能一次性办结,极大方便了人民群众。
在服务中心,群众可以随时向中心带班领导反馈信息、反映问题。今年以来,服务中心共接待办事群众近15000人次,有效调处矛盾纠纷91件,帮助企业代办各类手续178件,为群众维权协调资金200多万元。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为民办实事的工作平台,化解矛盾的调处平台,群众了解政策的诉求平台。
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开门办公,通透式办公,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工作效能的提高。在办公室,机关人员恪尽职守;在服务大厅,机关人员热情服务;在基层一线,机关人员积极调研,倾听群众呼声。
近日,南沈灶镇西北片才琴村一组的于长红来到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办理了社保手续,咨询了农业生产国家补贴情况等。工作人员就他关心的问题一一解答,于长红欣喜地说:“过去,到政府部门办事,经常‘晕头转向’,部门太多,分散各幢楼,程序繁琐,找着这个找不着那个。现在办事到服务中心,再也不用东跑西跑重复跑,门好进了,脸好看了,办事方便了!”
该镇依托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立以来,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1件,其中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调处47件,调处率和调处成功率均为100%;信访代理130件,代理满意率100%。及时协助相关部门处理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就业、计生、建房、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278件,得到群众的认可。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这就是南沈灶镇一切为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