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靠一双腿,跑遍全镇大小角落;他凭一张嘴,让许多纠纷获得平息。面对家长里短,他像水一样润物无声;面对剑拔弩张,他像山一样坚韧不拔。每年他主持调解的案件在40件以上,调解成功率98%以上,当事人履行率100%,被当地群众誉为“金牌调解员”。他就是安丰镇司法所所长周兆喜。今年,他被我市推荐参选“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
古道热肠诚相待
2010年11月,周兆喜进入安丰镇司法所工作。回顾3年来的调解经验,他认为,作为一名调解员,首先要诚心、要勤快,接到电话,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日,都得立马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控制事态,避免事态恶化。
今年1月下旬,一个操安徽口音的农民工走进该镇司法所,把一面绣有“为民工讨薪维权,持正义秉公执法”的锦旗送到周兆喜手中。该农民工名叫刘彬(化名), 在我市从事铝合金装潢,辛苦一年,盼望着领取工资回家过年。然而,却与工程承包商在工钱上发生纠纷。多次讨要,承包商以各种借口刁难。无奈之下,刘彬只好求助镇司法所维权。
周兆喜得知刘彬的遭遇后,立即与工程承包商联系,经过连续三天的协商,终于让承包商签订调解协议,答应支付刘彬的劳务费。可是,这一事件还未结束。除夕上午,周兆喜正在家里打扫卫生,准备过年,突然接到了刘彬的电话,说承包商仍未按时付款。周兆喜立即放下手中的家务,匆匆赶到镇里,想方设法帮忙催款。在多方努力下,14000元的劳务费终于打到了刘彬的银行卡上。至此,这一欠薪事件终于宣告终结。
以巧促调解民忧
在同事们的眼里,周兆喜是个调解“百事通”。这与他先前从事过财政、民政、经管、组织、综治、统计、计生、建设等多种工作有很大关联。正是因为这些工作经历,周兆喜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使他在各类矛盾纠纷调处中能够游刃有余。
多年的调解磨砺中,周兆喜兼用“法、理、情”的调解方式,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乡规民俗调解法”、“左邻右舍劝解法”、“红白两面和唱法”等调解技巧,巧妙妥善地调解民事纠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安丰镇一离休老干部因病去世,留下10多万元遗产。老人有9个子女,对遗产处置产生了分歧和矛盾。虽然子女们先后多次召开家庭会议,但对于遗产的争夺谁都不让步。眼看着老人丧事被搁置,邻居们都看不下去便向周兆喜反映。周兆喜在全面了解情况后,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做老人儿女们的思想工作。而对于在外地未能回来的子女,周兆喜则通过电话联系,请他们以手机短信的形式委托代理人参加。经过多次协商,9个子女终于达成了遗产分配调解协议。为保证分配公平公正,周兆喜首先代表老人子女们到财政所领取老人遗产,扣除丧葬费部分后,再将剩余遗产平均分装到9个信封,并让子女们签字领取。一场僵持不下的家庭遗产纠纷终于被成功化解。
心中装有一杆秤
“农村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充满了琐碎与繁杂。要做好很不简单,需要心中装有一杆秤,做到不偏不倚。只有这样做人才不失败,做事才能成功。”周兆喜深知其中的道理。
今年9月初,淮安船民顾某经营的运输船停靠在我市某建材公司码头卸煤灰。由于码头吊机操作手视线不清,不慎将顾某砸伤。但该建材公司只愿意支付她医疗费,双方就住院及康复期间的医药费、护理费等产生了分歧。多次协商未果,该建材公司将情况向安丰镇司法所反映,请求调解。周兆喜接到反映后,立即联系双方当事人到司法所,首先向他们详细宣传调解的有关法律法规,并对照江苏省人民法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有关费用标准,结合双方的责任大小反复算账,来回协调,缩短双方的赔偿额差距。经过两天多的调解,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一致协议。面对当事人的再三感谢,周兆喜真诚地表示:“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