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今日天气: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节能减排,腾出发展“大空间”
文章来源:东台文明网   点击率:780 发布日期:2013/11/28
【 文字大小:    】   【视力保护:        】
    十年创模,我市以节能减排为主线,严格环境规范管理,加强环境监督执法,先后关闭、淘汰重

污染企业117家,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环境持续改善的管理目标,为经济发展腾出了

“大空间”。

  项目引领  减排工程见效

  十年创模期间,我市专门成立了污染减排领导小组,将减排任务作为从上到下的约束性指标,通过计划的编制,将污染减排的目标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镇(区)、各部门,市政府与镇和相关部门签订了《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实行污染物减排责任 “一票否决”制度。

  在我市,节能减排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这已成为企业的共识。我市先后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近1700台套,我市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2010年以来降幅分别为3.6%、3.4%、4.2%。

  磊达公司旋窑余热低温发电项目年发电4500万度;中玻公司玻璃窑余热发电项目年发电4200万度;中粮集团沼气发电项目年发电800万度,年节能3.2万吨标煤。8家耐火材料企业实施窑炉煤改气改造,中玻、上矽钢、安和焦化利用焦化火炬气作为能源或生产副产品,年节能9万吨标煤。先后关闭化工企业65家,实施减排项目53个,削减化学需氧量2499吨、氨氮386吨、二氧化硫1783吨、氮氧化物520吨。

  “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24个,减排化学需氧量4610吨;实施二氧化硫减排项目15个,减排二氧化硫2922吨,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 2012年,盐城下达我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在2011年基础上分别削减2.79%、1.81%、6.83%、4.3%。我市紧咬目标,(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实行挂牌作战、一企一策,采取项目控制、工程减排、提高排放标准、新建与提升污染处理设施、淘汰落后产能、转产与关停、推行废水循环利用等靠实措施,全年实现COD减排量679吨,NH3-N减排量122.7吨,SO2减排量639.6吨,NOX减排量18.34吨,受到省环保厅和盐城市环保局的肯定。

  农业减排  土地肥沃洁净

  十年创模,我市鼓励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机肥生产利用工程,建好各种实用型沼气工程,积极推进其他方式的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鼓励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进行适度集中,建成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并保证设施正常运行。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建设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向肥料、饲料、燃料转化,中粮肉食生猪粪便沼气发电等一批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运,使污染物在农业系统内得到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科学施用农药,提高农药的利用效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特别是通榆河两岸5公里范围内调整种植品种,禁止种植农药、化肥施用量大的植物品种,防治污染物流入水体,确保饮用水源水质稳定并逐年提升。

  全市高效农业达132.6万亩,设施农业达57.74万亩,农业适度经营面积5万亩,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5%,全市认证“三品”品牌达188个。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肥沃洁净的土地孕育出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农产品,“东台西瓜”叫响大江南北,“花凤鸡蛋”走进人民大会堂,“富安茧丝绸”远销欧美市场,我市拥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180多个,居全省前列。

  典型引路  发展循环经济

  在我市,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等绿色理念备受推崇,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追求的目标。着力推进以ISO14000认证来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经济开发区率先通过了ISO14000认证,2013年9月又被列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目前该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将全面投入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近年来,全市共有3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村镇推进如火如荼,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严格控管  力促节能减排

  我市大力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厉打击无证排污、超总量排污和超浓度排污等违法行为。严把项目准入关,把总量控制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建项目不允许突破区域总量控制指标。13家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并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

  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组织实施了饮用水源保护、化工企业、废旧塑料、土炼油、小电镀、热镀锌等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全市“退城进区”企业15家,关闭、淘汰重污染企业117家,近三年依法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近400起。建设项目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运行。污染防治措施没有到位的新建项目,坚决不允许投产。

  十年创模,我市构建的绿色经济体系目标正在实现,以优布局、调结构、促转型贯穿生态创建全过程,逐步形成能源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的产业结构。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机械装备四大特色产业正在形成,海洋生物、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综合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的绿色能源产业装机容量达650兆瓦,占全省四分之一,年提供清洁能源10.5亿千瓦时,节约标煤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110万吨。

上一条新闻:红盾“亮剑”保品牌      下一条新闻:方塘河疏浚整治工程许河段启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关闭】   

 
   
* 评论内容:
* 昵称: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注意: 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还没有评论,赶快抢沙发!
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CopyRight © 东台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