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市上下围绕“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的发展定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9月27日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顺利通过省级考核评估,11月6日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技术评估,12月5日-7日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预评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理念创新,
推动区域科学发展
我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充分认识到环保效益大多是滞后体现的,更多的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今年我市提出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把项目抓实,把基础打牢,把生态建好,不断提高东台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市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项目准入制度和环评制度,坚决做到“四个不引”,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引,不符合准入门槛的项目不引,不具备污染处理能力的项目不引,污染负荷严重、超过区域环境容量的项目不引,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的产生。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升级版”指标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推进任务之一,在年度目标任务综合考核文件中增加生态指标的分值权重,提出不仅要注重发展速度,更要注重发展效益;不仅看项目数量,更要看项目品质;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让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使之成为各层各级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产业转型,
绿色经济蓬勃兴起
我市以生态标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生态农业,加速发展海洋生物、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绿色低碳经济蓬勃兴起。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组织实施“222”工程,培育“双十”企业,鼓励产业向高、轻、新方向发展,促进企业“脱胎换骨”式转变。
按照“高端引领、生态特色”的要求,严把新上项目准入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层次低的项目,通过引进高端产业项目,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同时,通过营造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干细胞生物科技城、国机苏美达动力科技、中日合资光亚产业园等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型的重特大项目成功落户我市沿海,经济的绿色增长已使我市构建起生态大城格局。
城乡统筹,
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我市始终把人民群众最关心、市民利益最直接、环境污染最突出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实施蓝天、碧水、宁静、饮水安全、节能减排、绿色东台、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环保能力建设十大工程,解决积存难题,还清环境旧账。
结合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市,深入开展城郊接合部、“城中村”、农贸市场等环境整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以“两镇两村”试点为示范,为城镇建设积累经验、提供样板,同时持之以恒推进城乡水利、绿化和环境整治“三位一体”建设,打造一批生态自然型、乡村旅游型村庄。
沿海开发,
科学规划统盘推进
我市配合编制国家级百万亩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统盘考虑试验区生态保护、功能分区、产业定位和港口建设。在生态港城建设上坚持科学规划引领,融入绿色理念,体现生态特色,并严格执行规划,强化规划的严肃性,持续推进生态功能区、环境基础设施和港城绿化建设,打造生态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海滨港城。绿色食品产业依托沿海生态、滩涂资源,打造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目前,绿色能源产业综合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资源,装机容量达650兆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年可提供清洁能源10.5亿千瓦时,节约标煤3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110万吨。集“风光渔”互补、循环经济、高涂养殖、生态旅游等于一体的滩涂综合开发先导区工程已初具规模。
环保投入,
环境安全得到保障
我市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能力5万吨,铺设城市污水管网56公里,污水提升泵站5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尾水达一级A标准;建有日处理1000吨或1250吨的镇级污水处理厂10个,3个市级以上工业园区都建成规范化的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成城市生活垃圾转运中心和日处理400吨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渗滤液采用膜生化反应器+纳滤系统+反渗膜处理后达标排放。
着力解决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投资7.2亿元,基本完成了全市区域供水工程建设。投资4600万元,建成应急水源库,有效库容31.6万立方米。制订突发环境事件、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配备装备和设备,定期进行演练,有力保障了环境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