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此感触最深的是广大老百姓:“城市变化真大,到处是高楼大厦,有了大都市的感觉”;“城市没有了‘老台城’的概念,西溪旅游景区移步换景,让我们本地居民都惊叹不已”;“城东新区不断‘长大’,我们住进了高档小区,电梯、花园就在身边,现在俨然变为市民”;“几年的发展,当年的小渔村成了旅游胜地,不仅是上海、苏州人来,那些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也来这里旅游观光。沿海经济区变得越来越好了……”
在这欣喜的背后,是一场充满动感的城乡联动。2013年,我市坚持用规划统揽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局,完善提升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体系,实行“城乡一张图,规划全覆盖”。一系列深谋远虑的“大手笔”在东台大地铺开,文明城市、生态城市、美丽乡村的轮廓越发显得清晰。
中心城市“显山露水”
华灯初上,海陵路、红兰路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购物中心、电影院、休闲餐厅、文化广场及各类品牌店在这里勾勒出东台的繁荣和富庶。
各大广场上,翩翩起舞的人们应和着闪烁的霓虹;步行街上,人们或休闲散步或购物消费;通榆河风光带,老少携手共享天伦……城市让百姓生活更加美好。
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市辐射力进一步增强。按照江苏20个中心城市(组群)之一的定位,在全面拉开中等城市框架,实现城市外环全线贯通的同时,扎实推进“一城三区”功能建设,中心城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经济开发区东扩工程加速推进,城东新区经八路核心区初具规模,西溪景区创成国家3A级景区。
文化“塑”城。西溪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东台起源之地,如今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人在城中,城在景中,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水乳交融,城市现代化与环境生态化和谐共生,将这座历史名镇的魅力鲜活呈现。走进西溪,青砖黛瓦的小桥流水人家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心境。古朴的环境中,静听晨钟暮鼓,每次踏进这方土地,一种敬畏之情油然而生。“西溪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世代住在这里,没想到一个老镇能发展到现在这样。”70多岁的朱爱芳老人,一辈子都住在西溪,但最近她逢人就夸西溪好。
西溪是我市“城市更新”中一幅亮丽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围绕“生态、绿色、人文”的特色定位,大力推进以城带乡、联动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东台城市全面拉开框架,城区面积增加到120平方公里,“一城三区”越做越美。城市往东,产业新城——城东新区;往西,旅游胜地——西溪旅游景区;往北,工业集聚区——经济开发区。北绕城公路及跨通榆河大桥顺利完工通车,我们所处的这座城市不仅空间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群众的生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享受着城市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
美丽乡村“舒展画卷”
在前不久结束的国家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经过严格审查,我市临塔村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之一。走进临塔,一排排农家别墅群焕然一新,一户户农家小院修缮一新,一条条青石砖路曲径通幽,仿古桥下潺潺流水,葱茏竹林天然成趣,处处呈现出“村在水中,房在绿中,人在画中”的自然和谐宜居景观。
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我市坚持以点带面,重抓城乡统筹试点“两镇两村”建设,示范提升镇村建设整体水平。完善镇村规划体系,加快实施镇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绿化建设、集中居住等一批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城乡水利、绿化和环境整治“三位一体”建设,着力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城镇化建设需要产业支撑,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是东台镇三灶村的发展选择。近年来,三灶村累计投入1400多万元,在机械电子产业园和全民创业园内兴建10幢标准厂房,形成了“政府得税金、村集体得租金、农民得薪金”的良好发展态势,每年仅租金收入就达120万元。先后有140多家企业落户全民创业园,带动了该村近千人在“家门口”就业。
谈起家乡的美好,在五烈镇甘港村,村民老钱给记者讲述了一桩“新鲜事”:“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我们这里的百坊园内,就会有一对对结婚的新人前来拍婚纱照。”走进村中,平坦整洁的沥青道路蜿蜒延伸,错落有致的农家别墅拔地而起,郁郁葱葱的绿化小品点缀其中……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们感受着乡村建设带来的变化。“以前我们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自己家里也不错啊!”甘港走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业之路。乡村旅游植根农村,依托城市,惠及农民,正成为我市城乡统筹进程中焕发活力的新兴产业。
无论是产业发展,还是生态文明,每个镇、村都依托各自优势彰显特色。市委农办主任周建东介绍,像这样因地制宜,在城乡统筹进程中,充分发掘自身特色的镇村比比皆是。目前,我市17个镇(区)628个村庄,建成省级示范村2个,三星级康居乡村8个,二星级康居乡村36个,一星级康居乡村206个,环境整洁村378个。与此同时,一个个“美丽乡村”崭露头角,让生活在其间的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乡村的变化。
基础设施“打通脉络”
时堰、溱东是我市的工业重镇,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金三角”的美誉。但连接市区仅有的一条安时公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从溱东去市区,路上车多,路况又复杂,一趟就要个把小时。610省道建成后,将开辟一条连接市区的快捷通道。”家住市区在溱东上班的周先生说,以后上班可就方便多了。
610省道开工建设,304省道、352省道西延加快实施,通榆河、泰东河等航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堤西联网供水和南苑水厂扩能项目扎实推进,新开工保障性住房55万平方米……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了我市城乡安全供水、公交客运、住房保障“三个全覆盖”水平。同时,我市不断加大电力设施、广电网络等建设力度,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为保障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城乡联网供水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意见》,我市拉开了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的大幕,百万人民同饮一江水的梦想变成现实。2011年底,我市顺利实现了堤东地区供水一体化。为加快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供水工作,2012年8月,我市借鉴堤东区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启动堤西区域一体化供水工程。如今堤西区域全线供水,实现了全市共饮一江水的总体目标。
同时,我市以创建生态市为目标,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工程。2012年底,我市各镇污水处理设施仅有头灶镇、弶港镇有污水处理厂,为确保达到生态市创建目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我市实施镇级污水处理工程建设,2013年新建并运行10个污水处理厂,同步建设配套管网58.82公里。东台、五烈、弶港、头灶等4个镇接管城市污水处理厂、清源污水处理厂和头灶污水处理厂。目前,各镇污水处理厂区主体工程已完工。
经济民生两手抓,在城乡安全供水、公交客运、住房保障三大领域加重“民生砝码”,全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是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坚守的原则。一张张厚重的“民生牌”,彰显着政府为民谋福祉的坚定决心,映衬出百姓幸福灿烂的笑脸。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切实提高了城镇化质量,也极大地增强了城市支撑力,为东台城乡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增添了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