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工作回顾
发展水平稳步提升,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0亿元,增长12.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5亿元,增长20.1%。固定资产投资330亿元,增长22%。外贸出口总额5.1亿美元,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300元,分别增长10%、12%。主要指标稳步增长,发展质效同步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3.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25%,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比重83.1%,首超省定苏中考核标准。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7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综合实力保持苏北领先,建成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县(市),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排行中首次跻身前50强,上升至第48位。
三次产业加快转型,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二三产业比重较上年末提高近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39.5%。新型工业提质发展。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成效明显,领胜移动互联产业城、东祥麟环保新材料、干细胞科技城、上海电气大功率风机、科马特数控设备等一批重大项目、外资项目相继落户。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453.1亿元,增长29.9%,四大特色产业开票销售209.2亿元,占规上工业60%。深入实施“222”工程、大企业培育计划,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2家,总数达573家。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71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实现倍增,总数达8家,占盐城的五分之一。“双十”企业开票销售占规上工业45%,磊达集团、久兴集团纳税超亿元。新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新设立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5家,专利申请突破3000件,马佐里、东强等16家企业项目列入国家火炬、星火计划。富安茧丝绸创中国驰名商标已报国家工商总局,东台发绣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新增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7个。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通过省级评审,被列为全省首批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完成服务业投资116.5亿元,增长25.7%。新能源产业服务业集聚区、西溪文化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永宁汽车城、德润广场、宋城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仁达物流保税仓库获得南京海关批准,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创成国家3A级景区。金融业加快发展,新引进民生银行、江南农商行设立分支机构,成立首家省信用再担保公司县级分公司,金融机构新增贷款近40亿元,18亿元城投二期债券获批发行。现代农业提效发展。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继续位居全省第一板块。粮食总产量实现“十连增”。高效农业面积达132万亩,列全省首位。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设立家庭农场54家。重抓十大农业重点工程和20强龙头企业,建成省级园区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美丽东台展现新面貌。组织实施113项城建工程,城镇化率提高到55%。大力推进集镇建设项目148个,“两镇两村”试点建设加快步伐,安丰、弶港被列为省重点中心镇,富安进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行列。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梁垛临塔村被列为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五烈甘港村建成“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省三星级康居乡村达14个,被列为省首批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试点示范县(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临海高等级公路、344国道市区北绕城段建成通车,610省道开工建设,352省道西延工程顺利推进。新建一级公路108公里、农村等级公路228公里。连申线东台段整治工程建成通航,泰东河拓浚工程加快推进。建成西气东输燃气管道42公里。220千伏衡绰变、110千伏北乐变、海堰变扩建工程竣工投运。
沿海开发加速推进,产城融合实现新突破。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港城生态环境、绿化和“风光渔”互补基地建设沿海领先。临港产业加快集聚,新能源产业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占全省四分之一。中节能三期、苏美达光伏电站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鹏涛供应链物流、东润医疗器械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港城建设展现新貌,核心区“三纵三横”道路框架全面拉开,新建道路49公里,新增绿化19公顷,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港城功能逐步完善,科创大厦投入使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获批挂牌,豪瑞嘉缘生活广场、佛教文化园主体工程竣工,港城首府等商住项目有序推进,“东方湿地之都、海滨风光新城”初步呈现。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完成编制,条子泥围垦一期工程全面竣工。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财政用于民生投入达40.6亿元,增长20.1%,20件实事全面兑现。推进区域联网安全供水,新建管网超200公里,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全覆盖。一级客运站加快建设,新增城市公交43辆,公共交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新建保障性住房55万平方米,获评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示范县(市)。实施敬老关爱工程,建成星级敬老院8家、居家养老服务站46家,老年公寓一期投入使用。免费为17万65岁以上老人进行健康体检,为5530对夫妇提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为6091名残疾人实施保障救助,资助困难大学生227名,4110户农村低收入家庭全部脱贫。就业创业更加充分。新增就业、再就业3.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省控标准,转移农村劳动力6079人,获评全省农民工工作先进市。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城乡职工、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基础养老金、尊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调高城乡低保、五保标准,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补助1.9亿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东中城东校区顺利招生,医疗机构药品实现零差价,海春轩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省药品安全示范县(市),列为全国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试点县(市)。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建成省技防城市,被表彰为全国法治县(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城市创建扎实开展,生态文明有了新进步。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创建通过省级考评验收。新增市区绿地11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6.1%,新创国家级生态镇2个、省级生态镇8个。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列盐城第一。环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1级标准的新曹垃圾填埋场建成投运,10个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严格控制新上“两高一低”项目,实施减排项目18个,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同比削减5%,全面完成省定节能减排任务。
2014年工作安排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盐城市一系列工作要求和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的发展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加突出质量和效益,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在更高层次上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规上工业开票销售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 %、13%,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做好今年工作,将以12类56条改革要点为抓手,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市场机制改革。扎实推进公共服务改革。统筹推进其他领域改革。
一、以转型升级为首要任务,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新型工业高端发展。壮大发展新特产业。坚持“高轻新”导向,以东祥麟环保新材料、生辉LED新光源材料等项目为重点,加快新材料产业提质发展;以上海电气大功率风机、东达海工桩基设备为突破,推进新能源及装备产业互动发展;以久工重机、恒舜智能织机为支撑,推动机械装备产业规模发展;以台湾品青生物科技、光亚海产品深加工等项目为促进,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外向发展;以领胜移动互联产业城、捷士通移动通讯基站、干细胞科技城为引领,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新特产业规模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至65%以上。持续推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型,不断提升竞争力。深入推进“222”工程,新开工技改项目135个、竣工125个。完成重组企业8家以上,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全年净增规上企业30家,开票销售超10亿元企业达12家,中粮肉食、宏泰纤维超20亿元,磊达集团超50亿元,“双十”企业开票销售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新培育注册商标660件,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10个。
推动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要求,全力打造苏北现代服务业第一县(市)。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以及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扎实推进永宁汽车城二期、中储棉海东物流二期等项目,建成区域性重点物流企业5家。依托东湖科技城、科创大厦产业研发中心等载体,规划建设2.5产业园和电子商务产业园,打造新兴服务业高地。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城市商业空间布局和重要节点安排,推进虹鼎万融城、华鑫商业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做优滨河路美食休闲商业街等特色街区,满足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加快发展旅游业。提升生态湿地、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和农业观光等特色旅游建设水平,西溪景区、永丰林生态园争创国家4A级景区,黄海森林公园、安丰古街、甘港村史馆、弶港佛教文化园争创国家3A级景区,打造长三角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
致力现代农业率先发展。围绕打造“江苏农业第一县(市)”,放大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效应,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万亩以上。重抓十大农业重点工程,沿海农产品加工区争创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区,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成省级农业产业园。继续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00家以上,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华大集团力争在盐城率先实现农业企业上市。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新发展农业“三品”品牌30个以上。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完善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鼓励兴办家庭农场,试行联耕联种模式,全年新增适度规模经营5万亩,新发展家庭农场30个以上。加快推进“三大合作”,新增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组织65家,提高农民资金互助合作规范管理水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争创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市)。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动物防疫与保险联动机制,强化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打造全国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
二、以沿海开发为主攻重点,加快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做大做强临海产业。大力招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项目,加快实施国华风电三期、苏美达光伏组件、东积电清洁能源等项目,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150兆瓦,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基地。加快实施中粮黄海场生猪产业化、赐百年螺旋藻深加工等项目,打造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积极培育临海新兴产业,统筹发展盐土农业、生态湿地旅游业,加快建设江苏沿海生态湿地旅游基地,推动沿海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沿海永续发展夯实基础。
建设生态海滨新城。围绕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以列入省临海城镇培育计划为契机,加快建设20平方公里先导区。推进重点区域、干道节点绿化建设,新增绿化面积25公顷,提升生态港城绿化品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台分院秋季开始招生,建成佛教文化园,加快建设渔美人商业街二期、格林豪泰二期、主题广场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启动建设市政务服务沿海分中心,设立金融分支机构,完善港城服务功能,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港城集聚,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生态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海滨新城。
提高综合开发效益。配合省启动条子泥围垦二期工程,争取将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列入国家区域规划。积极开展海上风电产业国家区域集聚发展试点,以战略资源赢取战略投资。加强滩涂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加快建设集“风光渔”互补、循环经济、高涂养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滩涂综合开发先导区工程。积极理顺滩涂权属关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滩涂资源发包、林木销售等为重点,加大国有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力度,提高滩涂综合开发效益。
三、以扩大开放为驱动力,构筑区域发展新高地
紧抓招商扩大有效投入。围绕四大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深化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突破代理招商、委托招商。突出日韩港台和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用足用好境内外优质资本资源,力争与境外发达地区建立友好城市,推动经济合作发展。抓好上海自贸区成立、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新机遇,加快承接经济外溢和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基地型、领军型、科技型项目。完善境内外招商联络机构布局与功能,开展集中招商活动,新开工70个、新竣工40个亿元以上项目,其中10亿元以上分别达10个、6个,突破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扎实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积极引导各类资本扩大有效投入,大力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城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临海开发等八类重点工程,完成投入290亿元以上。
量质并举提高经济外向度。扩大利用外资领域,支持外资以参股、并购、重组等多种形式实施项目建设,聚力招引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力争1亿美元以上项目实现新突破。加快外贸企业转型,鼓励企业申办自营进出口权,培植自营出口1千万美元以上企业25家,其中5千万美元以上企业2家。依托沿海农产品加工区,积极打造省级出口基地。建立国际市场贸易预警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国外出口产品认证,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提档升级加快园区建设。大力开展“载体建设年”活动,推进四区六园错位发展。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新材料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省创新型开发区。沿海经济区深入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园、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发展,建成省级开发区。城东新区着力打造纺织机械产业园、风光电产业园,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西溪景区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争创省级文化产业集聚区。其他六园争创特色产业基地。积极争取设立海关办事处、商检办事机构、海关监管点等载体平台,提升园区功能。加快园区合作共建,推进与先进地区开发园区、央企国企、行业商会共建特色产业园区。
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新建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2%。推进品牌创建“三年行动计划”,新创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开发高新技术产品50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80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30%。推进科技金融合作创新,完善知识产权质押机制,扩大省科技成果风险补偿资金规模,组建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引进科技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科技型企业融资规模达10亿元。
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推动科技项目化、成果化。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0项以上,推进省级前瞻性研发项目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个以上。设立市政府专利奖,推动专利申请和专利技术转化,全年授权专利突破1600件,万人专利拥有量达50件。以新能源研发平台为依托,建设新能源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建中韩纺织机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健全企业引才激励政策,完善人才评价、资助和服务机制,提高人才待遇,重点园区试行人力资源“一站式”服务。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探索建立专利参与分配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充分发挥省科技镇长团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集聚。构建政府、企业和个人共担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鼓励社会机构开展专业培训、定向培养、管理代理。积极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和省“双创计划”人才,全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00名以上。
五、以全民创业为抓手,激发社会财富创造活力
建优创业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作用,加快培育汽车城、农副产品市场、网络营销平台等创业载体,东台镇等中小企业园争创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创业项目入驻孵化,厚实民营经济发展土壤。引进社会资本开发建设创业园区,按照统一规划、多元开发模式,新建标准厂房38万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120家以上,争创盐城市3A级中小企业园、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各2个。
培育壮大创业主体。加快建设省创业型城市,全面落实国家、省和盐城市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试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和企业年度报告制,进一步放宽创业门槛,激发创业活力。建立部门挂钩指导创业机制,突出抓好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和“个转企”升级创业,对初次创业者给予专项补贴,扶持科技人才、妇女、青年、大学生、村干部等不同群体投身创业。全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万户、私营企业1500家。
优化创业服务环境。加强营商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市镇两级创业服务网络,对重点创业项目提供政务代理、财务咨询、信息发布等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清理和压降涉企收费,降低创业成本,试行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实行小额贷款贴息优惠,推行企业网上备案公告制,让创业者安心放心创业。鼓励企业参加高端培训,分类开展创业培训,全年培训1500人次以上。
六、以城乡统筹为着力点,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提升中心城市建设品位。立足全省20个中心城市(组群)发展定位,大力实施101项城建工程,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高水平建设城东新区核心区、西溪景区等组团节点,做精做美城市。实施庆丰路东延、工农桥重建等路桥工程,完善市区道路循环网络。加快交通综合枢纽建设,建成一级客运站,实现公交客运零换乘。围绕让群众生活更舒适、更便利的要求,加快实施一批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商务休闲等功能性项目,建设大型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文化艺术中心、东中游泳馆建成开放,打造10分钟社区便民服务圈。提高城市经营效益,有序开展土地招商,稳步推进房屋征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探索国有公司参股股份制银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加快建设数字化城管平台,在盐城率先建成省级优秀管理城市。加大“四城同创”力度,年内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通过省级初评验收。
打造宜居宜业新型城镇。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壮大镇村经济实力,打造一批重点中心镇和特色镇村。编制各镇新镇区修建性详规,彰显个性特色。实施152个小城镇建设项目,加快建设新镇区,完善提升老镇区。推进农村居住向集镇和规划点集中,加快商住小区和安置区建设,集聚镇区人气。鼓励各镇建设商业综合体、大型超市、专业市场,配套完善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项目,提升综合服务功能。扎实推进集镇环境整治,推动城市管理向镇区延伸,建立城乡环境联动管理体系,努力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集镇环境。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交通干道环境整治示范带,所有村庄环境整治到位,提前一年完成省定目标任务。争创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市),创建全国重点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综合规划建设示范镇各1个,建成省园林式小城镇2个,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2个。
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建设。610省道、352省道西延段建成通车,344国道高兴东段全面竣工,同步启动东延段前期工作,新建改造农村等级公路200公里、危窄桥梁68座,新开通市镇公交、镇村公交各2个镇。开工建设川东港拓浚工程,疏浚农村河道384万方,新建灌溉站50座、防渗渠35公里。加快农网改造升级,建成110千伏北海变和220千伏红金线改造工程,开工建设110千伏子午变。加快通达管道天然气,沿海经济区等重点镇区启动管道天然气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完成有线电视改造任务,宽带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
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着力减排控尘让天更蓝。加快大气污染治理,实施减排项目15个,推进中玻、苏中热电等企业脱硝工程,削减二氧化硫2.2%、氮氧化物6.5%,全年空气优良天数继续保持盐城领先。推进烟尘控制区建设,加强施工场地扬尘排污以及渣土运输、堆场环境专项整治,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认证,确保达标排放。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持续加大秸秆禁烧禁抛力度,鼓励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年内20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清洁能源使用率达70%以上。大力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年内淘汰落后产能4万吨以上、落后设备500台套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3.5%。
大力植树造林让地更绿。坚持增量与提质并举、植绿与造景并行,扎实开展植树造林,全市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6.5%以上。积极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以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城市主要干道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走廊。加强沿海滩涂宜林荒地荒滩开发,推进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优化沿海生态环境。加快城镇绿化和园区绿化建设,着力实施镇区道路绿化、滨河绿化、公共绿地,重点镇绿地率不少于30%。注重城市林荫系统建设,新增绿化面积100公顷,建成省级园林式单位(居住区)30家以上。
强化水源保护让水更净。深入推进控源治污,全年削减氨氮1.8 %、化学需氧量2.1%。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水质监控预警与应急处理,有效防治面源污染,确保水源安全、水质达标。重抓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试行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加大环境联合执法力度,逐步推行排污企业出资、部门监管、第三方治理机制。加快河道拓浚整治以及村庄河塘疏浚,畅通水系水体,打造清水走廊。
八、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拓宽增收渠道提升富足感。扎实推进居民收入五年倍增计划,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苏北领先。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开展用工洽谈、劳务集市等招聘活动,全年新增就业2.5万人。建立政府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三位一体”机制,以及“零就业”家庭、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政府托底就业服务制度,推行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优先用于困难高校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完善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着力提高农民经营性、财产性、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继续开展牵手致富工程,确保按期完成脱贫任务。
完善保障体系增强幸福感。按照“保基本、补短板、托底线”的原则,推动民生保障普惠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五险合一”制度,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财政补贴“一体化”。深化城乡居保“四个不出村”经办管理服务模式,发放社保一卡通10万张。稳步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优抚对象和重残人员等各类补助标准,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障水平苏北领先。建立大病救助基金,推行城乡大病保险,最大限度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加强困难群体救助体系建设,实施敬老关爱、残疾人康复、生育关怀、特困大学生资助等工程,惠及各类困难群体。
加强公共服务增进公平感。公平配置优质教育资源,建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加强基层医疗网络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畅通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渠道,提升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下乡,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群众文化合作社发展到400家以上,建成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着力提升全民健身水平,新建10公里健身步道,打造10分钟体育健身圈。开展棚户区危房整治,改造提升后街背巷15条,新建保障性住房45万平方米,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兴办20件实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的现实问题,促进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九、以社会治理为关键,不断增强社会发展合力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市镇村三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建成使用,镇村两级平台规范运行,城乡社区服务中心全面达标。积极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公共慈善、科技服务等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公益服务。 坚持依法治理,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法律服务和援助,构建城乡社区法律便捷服务圈。深化法治东台建设,继续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建成省法治建设示范县(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坚持综合治理,巩固平安东台创建成果,提升技防城建设水平。加大平安创建投入,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高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社区矫正等工作,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建立健全舆情引导、监管和应对机制,确保信息网络安全。加强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人民防空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发展。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基层司法所管理体制,加强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促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关注网络民意,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回应群众呼声。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三解三促一加强”、“金桥行动”等活动,建立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全市重点信访积案化解率达95%以上。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将顺势而为、积极作为,加快转变职能,切实改进作风,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坚持求真务实,狠抓工作落实。坚持依法行政,正确行使权力。坚持开拓创新,大力破解难题。坚持改进作风,倾力勤政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