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霏霏春雨,我们驱车到时堰镇,造访了我市首家粮食种植的家庭农场主张树智。
张树智家住溱东镇,今年51岁,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高中毕业生,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轻,显得相当精明干练。2012年秋季,老张和妻子、女儿、女婿一家4口来到时堰,在进胜和茂富两个村以每亩1000元的年租金租下了678亩耕地种粮,租期五年,并率先申请注册了家庭农场。去年这个农场夏秋两熟都获得丰收,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达150多万斤,连同机械服务纯收入近70万元。
当老张满怀喜悦之情介绍了去年农场的经营情况后,突然话题一转,回忆起他当年种粮走过的一段“麦城”。
那是新世纪之初的2000年到2005年,他在家乡镇村干部的鼓励支持下,承租了150亩耕地种植麦子水稻。当时一亩地年租金只交150元,并不算高。没想到第一年就亏了4万多元。此后4年,年年亏损,累计亏损十三四万元。幸好在这期间,他购置了10台插秧机,在满足自家生产需要的同时,也为乡邻插秧,靠收取的服务费才补上了种田的“塘”。一年又一年的挫折,让他灰了心。尽管干部再三挽留,他还是下决心退了田,一门心思经营机插秧。
听了他这番简短的回忆,我们忍不住问他: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你既然当年种粮吃了那么大的亏,怎么还敢出高租金再种粮食,而且规模还扩大了好几倍的呢?
这一问让老张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粮食关系国计民生,是宝中之宝。论亩收入,种粮食虽然不及经济作物高,但它适合大面积机械耕作,可以从规模化生产中求效益。我看准了,现在正是种粮人的好时候。国家把优先发展农业搞好粮食生产放到战略位置,不断出台强农惠农的好政策。粮食实行最低保护价,不用担心卖不掉,而且年年提价。去年粳稻收购价每市斤达到1.5元,小麦1.05元。今年的收购价又分别调高了一毛多。现在卖一斤粮食是那时候三倍的收入。虽说化肥农药柴油这些生产资料也涨了价,可是账算下来还是增加的收入多。现在种粮食,国家给各种补贴。购置农机具,国家也给补贴。去年,我一下子购买了大型拖拉机、手扶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高效植保机等共20多台套,国家合计补贴了15万元,自己只花了不到80万元。靠着这些机械,家庭农场实现了从耕翻、播种、插秧到除草、治虫、收割、脱粒的全程机械化,工效比一般农户提高了30多倍。同时,还为周边农户提供耕地、插秧和治虫等服务,服务费收入也有十多万元。而过去虽然只种了百十亩田,但因机械化程度低,经常要雇短工,大大增加了成本。
据老张回忆,十年之前,他这个种粮大户,由于受种种自然条件的限制,搞得好,小麦亩产才600斤,水稻亩产才900斤。而去年他家小麦亩产达到950斤,水稻亩产达到1350斤,产量足足高出五六成。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年各级政府重抓了农田基本建设。他承租的这片土地,前年被纳入“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项目”区域,国家投资七八百万元,新建了电灌站,完善了排灌水系,修筑了水泥路道桥梁,再加上稻麦良种和一系列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只要收割季节不遇上连阴雨天气,旱涝保丰收,亩产超吨粮完全有把握。他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放心大胆地办农场种粮食的。
老张告诉我们。他虽然不是时堰人,但到时堰搞机插秧服务已有二三年,在时堰就像在家乡一样感受着温暖。去年开始插秧,新建的电灌站一时尚未通电。季节不等人,他只好先用柴油机抽水,第一遍水光买柴油就花费3000多元。进胜村党总支书记徐进知道后,连忙帮他催镇农电站接电。用上电灌之后,直到收稻,抽水的电费只花了1000多元。插秧前,因有些小块土地连成片后需要平整,多花了些时间,致使部分秧苗超龄,叶色发黄。正当他束手无策的时候,镇农技推广中心的常伦富闻讯赶到秧池帮他诊断,教他抓紧喷施叶面肥补充营养,果然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老张说,种田不光是个体力活,技术活,还要肯用脑,多谋划。就拿秸秆还田来说,看起来多消耗了机械和柴油,但两茬秸秆埋到地里,每亩可以少施七八十斤尿素,还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更不用说减少大气污染保护环境的好处了。去年小麦打下来烘干之后,凭借自己麦子品质好无污染的优势,被一家知名企业看中,用他们的品牌加工成面粉打入超市销售,增加了好几万元收入。生产的水稻,出米率要比一般农户水直播的高出五六个百分点,每百斤也多卖了五六块钱。
即将告别之际,老张满怀信心说,现在赶上好时代了。此时不甩开膀子大干更待何时。他打算,在抓紧申请注册自己的粮食品牌的同时,围绕政府“建设千亩全程机械化服务示范基地”的要求,再流转几百亩土地,再配套部分农机具,在全市率先建成年产商品粮百万公斤、年收益百万元的家庭农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