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生态湿地,在董永七仙女爱情传说的故里,在遗存着唐风、宋韵的神奇土地上,现代文明与古老传承交相辉映,科学发展与生态建设互动并进,全球最大的滩涂光伏电站、华东平原最大的生态林园……伴随着朝霞日出东方。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生态创建工作,2005年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2006年全面启动生态市创建工作。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市上下围绕“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的发展定位,将生态市创建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建设美丽东台的重要载体,全面加快建设推进力度。
坚持环保优先,加快打造生态东台
牢固确立“环保优先、生态立市”理念,把生态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走符合科学发展、具有东台特色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推进空间布局集约化。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科学划定城镇建设区、工业发展区、农业发展区、生态红线区,实行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调整优化了里下河平原、堤东水土保持、沿海滩涂、近海渔业等4个生态功能区。
推进产业体系低碳化。以构建绿色经济体系为目标,坚定不移打生态牌,走绿色路。致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绿色食品、机械装备四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新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年提供清洁能源10.5亿千瓦时。“风光渔”立体综合开发模式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的充分肯定。
推进园区发展生态化。坚持以生态理念指导各类园区开发。经济开发区、沿海经济区、头灶高新技术园区规划环评通过审批,城东新区等9个园区规划环评已全面完成。通过环评推动,促进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合理布局、错位竞争、健康有序发展。经济开发区建成省级循环经济园区,打造省级生态工业园区。
坚持工程引领,致力天蓝地绿水净
实施绿色东台工程。市区重点推进通榆河风光带等一批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各镇按照绿化“五个一”要求,通过优化林木结构,实现点、带、片、网有机结合,形成以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为网络,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和休闲观光生态林为特色的农田综合林业体系,三年新增绿化262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3.4%,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2平方米。
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累计投入3亿元,新建改造城东、城西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去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6%。除东台镇等4个镇就近纳入已建成的城西污水处理厂、沿海污水处理厂、
清源污水处理厂外,其余10个镇按照“一镇一厂”的思路,分别新建规模2000-2500吨污水处理厂,同步实施管网“十个必接管”,目前已投入近2亿元,新建污水管网超200公里,基本做到应接尽接。
实施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成苏北第一个日处理400吨的国家一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各镇80吨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全部投入运转。全市组保洁人员1400名,村级垃圾收集人员近700名,农村垃圾收集箱(房、桶)2.8万个,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与河道、绿化管护、道路保洁 “四位一体”,实现农村垃圾清理常态化,“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初步健全。
实施饮水安全工程。累计投资7.2亿元,先后实施了镇级供水主管网、南苑水厂10万吨技改扩能及20万吨深度处理等工程,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严格执行饮用水源保护各项制度,水源自动监测站新增6项监测指标,24小时不间断监测;实施泰东河、通榆河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取缔6家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企业,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坚持抓点、带线、促面,开展以“三清一绿”、“六清六建”、“六整治、六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三年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75亿元, 17个镇区628个村庄完成环境整治任务,建成省星级康居乡村250个、环境整洁村378个。临塔村获中国 “最美乡村”创建试点村称号,甘港村获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
实施生态旅游工程。将人文与生态融为一体,全力打造旅游品牌。西溪景区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宋城、佛教文化园建成开放,正打造4A级景区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永丰林生态园建成省湿地公园,黄海森林公园创国家级森林公园,致力将沿海建成生态湿地旅游基地。
实施蓝天碧水宁静工程。开展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建设,市区区域环境噪声达到规定标准。加强汽车尾气检测工作,强制报废尾气检测不合格汽车382辆,3年淘汰黄标车4510辆。加强秸秆双禁和综合利用,连续2年受到省环委会表彰,市区空气优良天数90%以上。开展工业污水排放达标工程,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100%。开展农村河道整治工程,3年来疏浚市、镇、村河道788条、土方2200万方。
实施节能减排工程。磊达、中玻余热发电和中粮沼气发电项目年发电9500万度,年节约标煤3.2万吨;8家耐火材料企业实施窑炉改造,上矽钢、安和焦化实施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等项目,年节约标煤9万吨;先后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1619台套,近3年全市万元GDP能耗降幅分别为3.6%、3.4%、4.2%。先后关闭化工企业65家,实施减排项目53个,近3年均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去年底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下降至每万元GDP2.75、1.41千克。
实施生态细胞创建工程。扎实开展生态镇、村、学校、社区创建活动,建成国家级生态镇3个、省级生态镇11个,省级以上生态镇比例达100%;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9个,盐城市级生态村全覆盖;省级绿色学校23所、省级绿色社区5个、省级环境保护示范教育基地1个。
实施环保能力建设保障工程。先后投入700万元用于环保能力建设,其中新增气相色谱、色质联机等大型监测设备,环境监测站通过标准化验收;新建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二氧化硫、PM2.5等6项指标的实时监测,并与省、盐城市监测中心联网;新建2套噪声环境自动监测设备,24小时自动监测道路交通噪声变化情况。
坚持严格执法,全力提升环境质量
严格把好环保审批关口。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制度、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制度。近2年,100多个总投资近300亿元的钢铁、化工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被拒之门外。
加强污染源监督管理。将全市污染源按行业属性和污染程度,分为重点、一般、基本无污染三级,推行差别化现场管理模式。对重点污染源推行精细化监管,建立严格的污染源档案。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自动监控装置,并与市环境监控中心联网。采取错时检查、飞行检查、交叉检查等方式,准确掌握企业排污情况,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持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推进小化工、小电镀、小造纸、小塑料、土炼油等环保专项整治。近3年共立案查处187件环境违法案件,关闭86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造纸、小化工企业和其他严重污染企业。
扎实推进重点工程。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行质态,加快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保障污水处理厂常态化运行,各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基本达到一级B标准。强化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出动人员13000多人次,规范沿街广告牌300多个,修缮破旧垃圾房350个,集中清理整治撤并乡镇环境和各类废旧物资回收点,彻底消除卫生死角。重抓医疗废弃物规范处置,对全市45家医疗机构进行拉网式排查,确保医疗废水处置设施常态化运转,医疗废弃物规范化收集。
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涉重、涉危废等重点企业的排查,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有效化解环境信访问题。特别是强化重点企业监管,时堰联众不锈钢、溱东光华污水处理厂、磊达水泥、安和焦化等企业均对照省环保厅提出的要求逐一整改到位。
不断造浓舆论氛围。制定了《生态市建设宣传方案》,在东台日报、电视台、广播电台、政府网站开辟专栏。设立大型固定宣传标语230多个。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发送生态文明宣传标语355万条。利用“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和纪念日,组织中小学生、环保志愿者走上街头、走进社区。在全市各主要骨干道路和重要节点增设固定生态文明宣传标语400多块,发放致全体市民的一封公开信20多万份,组织10多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巡回展。利用沿街电子显示屏、出租车车载显示器循环播放生态创建宣传标语,提高市民对生态创建的知晓率和满意率。
加强督查考核。出台《东台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办法》,将生态创建作为全市综合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奖。市纪委设立生态市创建督查办公室,下设软件资料、重点工程、宣传氛围、创建现场四个督查组,对照任务分解表和交办单,每周一督查,每旬一通报,每月一例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