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对我市农民而言,如今这句话有着更为广泛的含义。广袤的田野上,夏熟作物丰收在望,全市近百万亩麦子、30多万亩油菜苗情好于上年;钢架大棚内,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全市目前在田蔬菜面积47.8万亩,总产达85万吨,比上年同期增产达15%。
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农业农村呈现出诸多新景观、新气象——十大农业重点工程加快推进,20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竞相发展,现代农业亮点纷呈,联耕联种试点迅速启动,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在苏北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市和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一板块。
突出示范带动。集中力量推进沿海滩涂综合开发先导区、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等10大重点工程,着力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重抓产业项目开发,加快农业园区提档升级,提升示范带动能力。十大园区先后兴办产业项目37个,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22家,建成省级园区2家、盐城市级园区4家,国家3A级景区1家。高效农业、设施农业面积分别扩大到137.7万亩、60.4万亩,居全省第一;粮食总产量95万吨,实现“十连增”;生产海水产品10万吨、淡水产品8万吨,实现渔业总产值27.2亿元;蚕茧单产、总产、茧质、效益全国领先,被评为全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先进县(市)。
突出龙头引领。坚持以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鼓励和引导农业规模企业技改扩能、合作重组、股改上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271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320亿元,位居苏北前列。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成各类特色专业市场120个,年出口创汇近5000万美元。
突出科技支撑。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推进农业科技创新。2013年示范推广“三新”技术35项。建成盐土农业科研育种基地、雄蚕丝开发工程中心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3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企业6家。基本建成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90%。建成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示范区17个,农产品“三品”品牌达到232个。职业农民持证比例达到2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
勇当改革发展“先行军”
丰厚的农产品资源,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独特优势;改革的东风,焕发出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新的动力。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我市研究确定12项农业农村改革事项,陆续出台各项改革方案,全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去年我市出台了农业“16条”政策,在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兑现奖补资金达3000多万元。今年又研究出台了《关于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制定了“新6条”政策,对十大农业重点工程、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秸秆综合利用和联耕联种试点等加大奖补力度,预计全年奖补资金将突破1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力度,瞄准日韩港台地区,主攻健康肉制品、生物保健品、特色海产品等产业,一批单体规模大、外向度高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纷至沓来。中粮肉食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投资达40亿元,加快推进“年出栏生猪200万头、年加工500万头”产业链基地项目建设;华大水产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原产地鱼苗收购、鳗鱼养殖、烤鳗加工、水产饲料生产的全产业链企业,力争在盐城农业企业中率先上市,东台鳗业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积极创新产业组织方式,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到田间地头建立“生产车间”,提供技术指导、种苗供应等服务,与农户共建生产基地,全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与合作社实行订单生产、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及保底分红等形式,形成稳定的经营模式。富安茧丝绸公司每年对蚕农实行保护价收购,并通过合作社对蚕农进行二次分配,近三年分配资金逾2000万元。另一方面,深入实施适度规模经营三年行动计划,重抓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土地流转。鼓励种养能手兴办、专业大户申办家庭农场,引导农村能人领办各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和示范合作社创建活动。家庭农场发展到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1800家,入社成员达31万人。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集中流转,大力发展农地股份合作社,试行工商企业流转土地风险评估、申报审核和保障金制度,力争今年新增流转土地10万亩。
目前我市正推行“联耕联种”试点,打破田地界限,进行土地置换,变“一户多田”为“一户一田”,实行统一耕作、连片种植、集中管理。目前,各试点镇实施方案已确定,正全力组织实施。力争今年试点面积达到4万亩。
携手共奔更高水平小康路
早在2011年,我市就以苏北第一高分通过了省全面小康社会考核验收。对照省委、省政府全面小康“升级版”新指标体系,我市提出在2017年与苏中地区同步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紧扣“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发展定位,按照“率先实现农业基本现代化”的要求,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建设富裕文明、生态绿色的新农村,我市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和提升城乡联网供水、住房保障、公交客运、医疗服务和环境管理“五个一体化”水平,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加快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启动实施农田路桥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确保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提高到86%,高标准农田比重新增3个百分点以上。继续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水利、绿化“三位一体”建设。目前,县乡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整治已基本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泰东河疏浚、川东港拓浚等水利重点工程正在加快推进;累计完成成片造林1.49万亩,四旁植树110万株,新建完善绿色通道120公里,农林林网5万亩,林木覆盖率比去年新增0.5个百分点以上;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实现管理制度化、管护长效化、考核常态化,新建10个镇级污水处理厂并成功试运行,建成环境整洁村801个,省星级康居乡村416个,力争提前一年完成省定整治任务。
引导农民兄弟共奔致富路,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攻坚会战和村级债务化解三年行动。新春以来,制定出台了《关于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低收入农户工作的意见》、《关于2014年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债务化解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年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农村4730户贫困户8990人,组织110个部门单位4700多名党员干部,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确保年内全部脱贫。继续组织60个部门对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同时明确市四套班子领导每人挂钩1个经济薄弱村,指导村集体盘活“三资”,帮助争取资金,开发物业项目。确保在去年化解村级实质性债务722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再化解4500万元,无债务村达80%以上,明年全面消除村级债务。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突出载体培育,力争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0%以上,新增年收入15万元以上的村68个,占比提高到85%以上。
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转型发展,更加注重民生优先,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东台现代农业,正稳步迈上崭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