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灯亮了,街美了,村民笑了。从村民的孝亲敬老到整个村的崇德向善,从村干部倾心谋发展到村民们安居乐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三灶村落地生根,不断结出道德文明的累累硕果。
在三灶村,提到李海祥这个名字,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作为去年村十佳“孝亲敬老模范”,4组村民李海祥对老母亲的照顾可谓是无微不至。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母亲,嘘寒问暖。只要是母亲提出的要求,李海祥都会尽力去满足。他经常用三轮车载着母亲到台城逛逛,看看城市的发展变化,有时还会自费带母亲到哈尔滨、厦门等地旅游。
自2011年起,三灶村连续三年开展十佳“孝亲敬老模范”评选活动,通过村组推荐、村民代表大会投票评选,最终在每年的敬老月期间进行表彰,让村民们学有榜样,赶有标杆。今年上半年,该村投资3万多元,在全村安装40只大喇叭,利用早晚时间宣传身边好人事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活化,让村民们聆听、感悟身边流淌的道德力量。同时,三灶村不断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制度化,全力打造志愿服务工作品牌。该村组建了一支“五老”志愿服务队,由30多名“五老”同志(老党员、老战士、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师)组成。他们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开展结对关爱活动,对村内失足、失独等特殊青少年开展一对一教育,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近年来,三灶村把关爱老人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创新志愿服务举措,着力打造敬老助老品牌。自2008年起,三灶村启动实施“四补贴一祝寿”关爱工程。“四补贴”即本村退职村组干部生活补贴、失地农民保险补贴、困难老党员生病住院补贴、70周岁以上老人尊老金补贴。“前几年,村里工业园区扩容,我让出了1亩多地,村委会随即给我办了失地农民保险。我现在每月都能领取200多元的养老金。”4组村民张凤英告诉记者。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该村部分农民脱离土地进城务工经商。村委会经多次研究论证,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失地农民安身的新途径——以土地换保障。“以土地换保障”,就是在足额支付土地三项补偿金的基础上,再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保险,其保险额度设置得高于普通的农保,同时村组集体给予每人每年100至200元不等的补助。为了清楚地了解村里老人的生日,三灶村老年协会专门为80周岁以上老人建立了生日台账,做到查询一目了然,祝寿一户不漏。
“有了联心卡,我们心里更踏实了,要维权就找老人维权工作站!” 2 组村民王云官拿着一张卡片向记者炫耀道。今年2月份以来,该村制作1000多张“关爱老人联心卡”发放到村里每位老人手中。老人在遇到侵权事件和矛盾纠纷时,可通过卡上的电话号码联系该村维护老人权益工作站,得到维权服务。到目前,老人维权工作站已成功调处纠纷5起。
“村集体经济有实力,为民办实事才有能力,村级组织才有凝聚力和号召力。”三灶村党委书记王树平深谙其道。地处城郊的三灶村,由原来的灶南、李舍、三灶三村合并而成。该村通过盘活合并后的闲置资产、投资兴建标准厂房等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去年该村实现集体积累22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超亿元。三灶村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还把改善村居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近年来,该村按照星级康居乡村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组织实施道路硬化和村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先后投资500多万元修建农村水泥路25公里、桥梁7座,安装路灯300多盏,累计清理垃圾 200多吨,疏浚河道5条近10公里,栽植绿化1万平方米。
75岁的1组村民彭如生是一名老党员。每当发现家门口的沟河里有垃圾漂浮物,他都会及时去打捞清理;遇上不文明行为,他总是主动上前劝导,直至对方纠正。像彭老这样的志愿者在三灶村还有很多,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爱我家园,共建共享”的承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