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今日天气: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突破重大项目 促进经济行稳致远
文章来源:东台文明网   点击率:872 发布日期:2014/8/6
【 文字大小:    】   【视力保护:        】

  今年,是我市的“项目推进年”。市委、市政府审视新形势、谋求新发展,持之以恒抓转型,坚持不懈抓招商。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大项目,促进经济行稳致远,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打好招商攻坚战

  【报告点击】三季度是完成全年招商任务的关键节点,市委、市政府决定组织开展新一轮“百日竞赛”,持续发力推进招商选资。要集中力量抓招商。市四套班子领导要带头招商,各镇区和经济综合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招商上,抓紧启动一批项目、签约一批项目、储备一批项目。要创新方式抓招商。充分发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配套优势,扩大与中国新材料协会、电子信息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合作,在招引龙头型、基地型项目上取得突破。充分依托沿海区位、空间和资源优势,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面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集聚资源,在引进海工装备战略性产业项目上取得突破。充分用好境内外招商机构平台优势,组织开展日韩港台系列招商活动,实打实地引进一批外资项目和高端项目,在推进韩资工业园建设上取得突破。充分借助现有客商信息资源和人脉优势,加大以商引商力度,在吸引大型民企对接合作上取得突破。要改进考核抓招商。强化“四区”项目承载的主体地位,鼓励各镇招引重大项目进“四区”。“百日竞赛”期间,“四区”和各驻点招商机构要分别招引一个10亿元以上项目,各镇要分别引进1个5亿元以上项目进“四区”。下半年要力争突破投资超50亿元的重特大项目。

  【延伸阐述】“我市坚持把突破重特大项目作为组织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转换发展思路,转变招商方式,深化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以商引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市发改委主任马正华介绍,目前我市招商引资取得一定的突破,全市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数、计划总投资、累计完成投资均列盐城各县市第一。项目规模不断扩大,今年新开工项目平均单体规模达1.5亿元,比上年增长20%。新开工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与去年同期相比取得突破;项目层级不断提升,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异军突起,领胜、亿泰物流、重衡冶金机械制造、百米生活电子商务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下一阶段,精心组织推进机械装备产业、金秋经贸洽谈会以及台湾、日韩投资说明会等招商推介活动,重点做好央企对接活动的提前谋划等工作,力争再签约落户一批新项目、好项目。督促指导各镇区、驻点招商机构和部门,制订具体可行的招商计划,整合精干招商力量,明确主攻区域和领域,有的放矢开展招商,力求在重特大项目上取得突破,为全市经济发展储备项目、积蓄后劲。

推动项目快建设

  【报告点击】抢抓时机,大干当前,以快投入促进快增长、快转型。要围绕“三重”工作抓推进。逐一梳理分析项目推进情况,落实时间节点,强化跟踪督查,力促苏美达动力科技等24个项目乘势而上、紧张快干,推动德东智能电机等16个项目倒轧序时、挂图作战,按期完成投资计划。要围绕开工项目抓推进。通过项目评审筛选一批层次高、业态新、体量大的项目,推行容缺预审、并联审批等服务机制,优先保障土地、资金、电力等要素需求,力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要围绕竣工项目抓推进。强化领导挂钩服务,定期深入项目现场,在一线掌握情况、在一线协调会办、在一线解决难题,促进领胜城科技、东祥麟环保新材料等项目按期竣工,恒舜智能织机等项目投产达效,培植一批现实增长点。

  【延伸阐述】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项,并称“三重”。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推出一批“三重”项目,实行政策聚焦,要素聚集,力量聚合,重点重抓。今年年初,我市共安排“三重”任务82项,年内计划投资127.8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的31.2%。较之往年,覆盖面更广,项目层次更高,任务更明确。

  市发改委副主任许卫东介绍,上半年,我市项目推进总体状态和走势向好,列入盐城市的各类重点项目进展较好。今年我市共有10个项目列入盐城市“三重”工作计划,其中8个是重大实施项目,2个是重要事项。领胜、赛欧帕克、东祥麟和光亚等5个新建项目上半年全部顺利开工,德东电机、东湖科技城和好万年基本达序时,保税物流中心和增设海关办事处等2个重要事项获得省批准。整体推进情况呈现好于盐城市整体、领先于兄弟县市的态势。列入盐城市八类重点工程的28个项目中,有26个项目超序时或达序时。在建项目推进速度较快,目前280个八类重点工程中,在建项目218个,1-6月份完成投资129.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9%。下半年,将对已经竣工的重点项目,全力协调生产要素,力争尽快释放产能,形成新的增长点。

突出产业再提升

  【报告点击】加快完善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提升规划,进一步明晰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和激励政策,引领新特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新材料产业要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方向提升,推动特种金属、特种纤维、特种玻璃等产业改造升级,引进实施新型高端材料项目,打造国家火炬计划新材料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产业要向技术自主化、产品高端化方向发展,加速做大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等产业,积极培育海工机械、环保机械等新兴产业,打造江苏沿海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要走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之路,培育壮大移动通信产业,提升发展光电科技产业,打造长三角地区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新能源产业要坚持应用与制造互动发展,大力招引分布式能源、生物质能发电等设备关键零部件制造项目,加快创建国家级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绿色食品产业要在打造品牌、提升附加值上下功夫,主攻健康肉制品、生物保健品、特色海产品深加工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2.5产业要重点培育引进科技金融、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和仓储物流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引进大型企业设立区域性总部,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

  【延伸阐述】新材料产业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对促进我市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构建新一轮区域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把新材料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之一,坚持一手抓大企业培育,一手抓招商,形成了一批产业龙头企业,为新一轮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全市现有新材料企业693家。经济开发区成为特种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特种玻璃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的集聚区。列入全省不锈钢产业带的溱东时堰不锈钢特钢产业集群规上企业达74家。时堰节能耐火材料特色产业集群企业数达6家。我市材料工业初步实现了从以不锈钢、纺织材料、建筑材料为主体的传统材料向特种金属材料、新型纤维材料、节能环保材料等新材料的升级换代,一批高科技材料企业建成投产,填补了我市新材料领域的空白。

  下一阶段,我市将紧紧围绕产业转型发展主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优势企业和产业基地,瞄准国家和省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创新驱动相结合,着力建设一批专业园区、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培植一批骨干企业、突破一批重点技术、培育一批名牌产品,努力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制造基地和华东地区一流的特色金属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经济转型发展的母体和引擎。

  我市装备制造业长期以来一直持续稳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久工重机、东达集团等本土企业的迅猛崛起,上海电气、恒舜织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纷纷落户,纺织机械、工程机械、电气装备、包装机械、食品机械、木工机械等领域竞争优势显著增强,成为我市发展较快、创新能力较强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装备制造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广。一方面扩大内需带来增长空间,我国未来几年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与铁公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行业,对各类装备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另一方面结构调整带来发展动力。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和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及冶金、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带动一批装备产品的更新换代。我市将坚持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为依托,以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加快技术改造步伐,主攻高端制造环节,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着力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技术自主化、制造集约化、设备成套化方向发展,形成纺织机械国内一流,工程机械、包装机械、木工机械国内领先的产业格局,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我市大力培育电子信息产业,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异军突起、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

  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以领胜科技、捷士通科技、东强集团、生辉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和熙电子、友新光电、科马特电子等新引进企业加快发展,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聚合效应逐渐显现,产业特色渐趋鲜明,产业水平加快提升。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投入、引进创新型人才、开发新产品,转型升级取得较好成效。目前,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共设有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产品技术研发成果显著。企业通过攻克核心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已拥有专利287项。

  下一阶段,将围绕国家、省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突出抓好产业基础打造,大力引进电子信息规模企业,加大项目开发投入,加快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用相结合,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实现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建成长三角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基地。

  广袤的滩涂资源,为我市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神华、国机、鲁能、华电、中节能等一批央企纷纷抢滩,共同推进我市绿色能源产业异军突起。我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现已发展到650兆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建成全球最大的滩涂光伏电站。

  丰厚的农产品资源,成为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独特优势,推进了绿色食品产业突破发展。近年,我市相继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和全国食品工业强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271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320亿元,位居苏北前列。

  2.5产业是一种介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内含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如研发、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现代物流服务等,又兼备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我市2.5产业园位于城东新区中央商务区内东进大道与经八路交会处的核心区域,涵盖产业研发中心、创业大厦、科创大厦、文化艺术中心、科技城、人才公寓、财富广场等载体。2.5产业园通过合理布局和有效开发,根据项目成熟度分批实施、有序推进。为了让更多的企业入驻我市2.5产业园,在对入园项目实施积极的优惠政策的同时,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提高项目的规模和层次,鼓励本市企业招引上下游服务业企业入驻。加强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对接,利用大集团综合优势,大力延伸发展营销结算、金融后台、物流、培训、工程服务、科技研发、软件设计、检测、服务外包等配套产业,为制造业做加法。

上一条新闻:市政协委员视察评议为民办实事工程      下一条新闻:省科技厅领导来我市调研沿海开发及科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关闭】   

 
   
* 评论内容:
* 昵称: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注意: 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还没有评论,赶快抢沙发!
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CopyRight © 东台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