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今日天气: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蒋信——家徒四壁的助学老人
文章来源:东台文明网   点击率:2763 发布日期:2011/11/29
【 文字大小:    】   【视力保护:        】
    [编者按]为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四德”教育,在全市上下大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经济与社会更好更快地协调和谐发展,本网从今日起,开辟“东台好人”栏目,全方位、多层次报道全市涌现出来的“四德”典型,以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爱岗敬业、文明向上、尊老爱幼、开拓奉献,为早日实现“全省争先、苏中领先、苏北率先”的奋斗目标多作贡献。经报道后,社会反响好的东台好人将被推荐参加省、中央文明办组织的江苏好人和中国好人评选,年底市委市政府将隆重表彰全市道德模范,把全市群众楷模培树活动推向高潮。 

          
  人物资料:蒋信,85岁,老教师,退休30年,资助省内外特困学生70多人,先后荣获东台市 “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十佳优秀退休干部”、“东台市十佳文明新事”,盐城市 “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有这样一位可亲的老人,他宁愿让自家厨房打了一半的撑子放置一边,也要将修缮屋子款项变成助学金,冒着炎日送到素昧平生的、面临失学的学生手中;

  有这样一位可敬的老人,他宁愿至今仍住着三间破砖瓦房,也要将自己的工资挤出绝大部分,资助那些望学若渴的学生;

  有这样一位可赞的老人,他宁愿一个人默默承受着周围人的不解,却依然笑呵呵地告诉人们,我这么做心安理得……

  在 “东台好人”的系列采访中,我们走近这样一位可亲、可敬、可赞的老人家,他就是几十年如一日地无私资助省内外贫困学生,现龄85岁的退休老教师蒋信。

  11月23日中午13:48分,当我们快要走到蒋老的家时,只见一缕炊烟正缓缓地从他的屋旁升起,敲开门,眼前的简陋、陈旧,让我们怎么也无法相信这就是那个资助了几十名学生的老人的家:六十年代砌的三间破矮的砖瓦房,缺失的一扇窗前挡了一块木板,为了防止屋子漏水,屋顶加铺了一层防水板,不大的院落里杂草从生,一辆风尘厚重的自行车端端正正地摆在屋旁,一把拾缀好的柴火倚在墙角,夏天用的门纱半掀着……


  锅灶上正烧着的是山芋煮饭,仅有的菜,是几天前烧的青菜和包菜叶子的“杂烩”,“没事,我不吃菜也行的,习惯啦。”

  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习惯”:习惯于对自己苛刻,习惯于对学生慷慨。几十年来,蒋老习惯了一日三餐变两餐、习惯了衣服破了就补补,习惯了就算要添置新品也只买便宜的。然而,只要听到有学生面临失学的事儿,他就会主动找上门,以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几十年来,蒋老习惯了每个月一领到工资就往邮局跑、习惯了一听说哪有特困生就不由自主地蹬着自行车往哪儿骑、习惯了只要学生一开口蒋老都想方设法地帮助解决问题……

“我还是一名老师”

  从1981年退休到现在,蒋老与困难学生结下了“缘”:主动出去寻找特困学生线索,确定帮扶对象,进行长期帮扶,甚至还为他们找对象、找工作。据有关方面统计,30年来,蒋老先后资助省内外特困生71名,花费费用近10万元。

  问到他资助的第一个困难学生,蒋老说,大概是1982年的吧:在一次闲聊中,听说我们镇上仲韩村有一名特困生,因为父亲患病去世,家里没钱供他续读盐城电大,开学一个多月还没有上学。那会儿我才退休没多久,这老师的身份一时半会儿地还没解得开,感觉自己还是一名老师,所以当时一听说有学生缀学,就急了,连忙骑车给他先送去学费。那时候工资也少,每个月也只能10元、20元的补贴补贴他,一直到他电大毕业。后来,这个孩子当上了哪个企业的领导,这个应该是本地的第一个了。“叫个啥?”“忘了,忘了,”蒋老连连摇头,“都过去这么久了,上哪里记得这么清楚啊!再说了,都是一个镇子上的,要记那么清干嘛?”

  “远一点的?远一点的应该在安徽。”在那张又老又旧的书桌抽屉里,蒋老翻找了许久,从一份用报纸包得整整齐齐的小包裹里找出一纸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希望工程”寄来的证明。1998年蒋老从报纸上看到安徽省利县丹凤乡乔庄小学二年级特困生王西山需要资助的消息,当即从工资本里取出400元,寄给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希望工程”办公室,并点名要求捐助给王西山,这一寄,就是五年,一直到小西山上完小学。

“宁可自己节俭,也要让他们安心求学”

  看着抽屉里那一封封饱含深情的来信,那一声声亲切的蒋爷爷,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信的那一边,受捐学生们每每收到蒋老寄来的“救急钱”,总会心怀无比感激,而蒋老也总是勉励他们好好学习,不要为钱的事情犯愁。然而,他们那里知道,信的这一头,蒋老自己自己生活中连续遇到不幸,宁可自己过得节俭,也要让他们安心求学。

  1985年9月,蒋老在江阴市一家建材厂工作的大儿子,不幸在突然倒塌的泥堆中遇难。一年后,大儿媳改嫁,一双不满10岁的儿女的抚养重担落在蒋信老两口的身上。谁曾料,没过多久,蒋老又查出患上了肺结核病,从此病魔缠身,家里的一切活计都压在了老伴儿身上,不但要照顾老的,还要照顾小的,经济上很窘迫。为了能撑起这个家,为了减轻儿女们的负担,更为了不让捐资的钱断了源,身体刚一康复,蒋老就在邻镇的一家公司找了个推销产品的差事干了几年。凭着微薄的工资,再加上推销产品的提成,压力总算没那么大了。然而,日子刚有些起色,一直相依相随的老伴的突然离去,再次让蒋老遭受了沉重打击。临走之前,老伴拽着蒋老的手久久不愿松开:老头子,我走了,你可怎么办?……

  2004年3月,三仓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小晨给素昧平生的蒋老写来求助信,诉述了父亲患病去世,家庭困难,母亲无力供她上学的情况,恳请资助。这时的蒋老,自己的家境已经十分艰难,也想过硬下心肠不再理会的念头。然而,这一封主动求援的信在蒋老手里却怎么也放不下,字里行间小晨对求学的渴望,让蒋老似乎看到了年龄相仿的孙子:“不能让小晨失学,一定要让她象自己孙子一样,坐在明净的学堂!”此后,蒋老除了资金上帮助外,还经常寄学习资料给她。蒋老的救助给了小晨动力,更给了她希望。 2007年,小晨被苏州大学职业学院录取,并在第一时间告诉蒋老,蒋老激动得一夜未眠……

  为了能给小晨以及更多的小晨们提供微薄之力,让他们可以继续留在校园,完成学业,圆他们的求学之梦,从那以后,蒋老就把自己的三餐压缩成了两餐,每餐尽量不吃荤菜,也尽量不买新衣服……

  2005年8月26日,蒋老到集镇办事的途中,听说丁堡村的李梅梅因家里没有钱准备辍学打工,第三天上午,蒋老顶着烈日找到李梅梅家,将准备修缮已打了撑子要倒的厨房的200元送给她,并一直资助到李梅梅毕业。

  2008年,蒋老又是在一次闲聊中得知,新街镇丁亚琴如愿以偿被陕西师范大学英语系录取,但面对高额的学费,小丁束手无策。蒋老没有犹豫,立即取出600元钱送给小丁。小丁动身去高校报到的那一天,蒋老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从台南骑着自行车到东台汽车站为她送行。


“我觉得这样很幸福”

  回忆起一个个受资助的学生,蒋老就象是在谈自己的孩子一般,“这些孩子真的挺好,时不时地就会写信过来,告诉我,他们最近的学习成绩,思想动态,生活情况等等。”翻看资助生的来信,是蒋老闲暇时最高兴的事儿。抽屉里,资助生们的来信,被蒋老码得整整齐齐,每一叠都用报纸小心地包好:

  “你看,璐璐的字写得多好,这丫头是我所有资助的学生当中字写得最漂亮的;小军结婚啦,还生了个小小军,这下我心里就定当了,我这‘三包’的承诺总算是兑现了;小稳信里头说,父亲的身体好多了,要谢谢我呐,你说我要他谢个啥;还有这个,小琴还给我买了一件棉被,你们看看,合身不?这可是她从西安买回来的,这天穿在身上,正好,可暖和了……”

  “你就知道傻乐呵,有钱不能把自己这屋子翻翻新?”得知我们在采访,街坊邻居们围了上来。

  “就是个呆子!你看看这周围谁家的屋子有他家的破?谁家还是这三间破瓦?你看看,家里头都乱成了什么样?”

  “你看看他那个身体,一天吃两顿,又没得个油水,再这样下去就真要垮掉了,也八十多岁的人了!养了三四只鸡,生个蛋,就留着自己吃吃算了,他还想着拿去卖钱,也不晓得图个啥?”

  面对邻居的不解,蒋老很认真,“图啥?我啥也不图,就图个心安理得!我也是贫苦人家出来的,啥苦没吃过?这算个啥?我也曾是名教师,我知道那些孩子没有学上的苦楚,只要那些孩子不被辍学,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我就觉得这样很幸福!”


  匆匆地扒完一大碗山芋饭,蒋老推出自行车,继续踏上访学的征途,蒋老说,为了贫困的孩子,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望着蒋老远去的身影,无限的崇敬和感动涌上心头:点燃自己,照亮别人,蒋老就是一支永远在燃烧的红烛;虽家徒四壁,没有别墅豪堂,但他却拥有着一般人很难企及的丰富的精神家园!怎样才算是东台好人,蒋信老人,就是一位最杰出的代表。(朱玉兰  王冠  解志农 谢怀友)

上一条新闻:崔卫香——农家女带着瘫痪养母出嫁      已到最后一条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关闭】   

 
   
* 评论内容:
* 昵称: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注意: 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还没有评论,赶快抢沙发!
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CopyRight © 东台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