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今日天气: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一群好人 满镇新风
文章来源:东台文明网   点击率:1914 发布日期:2014/10/16
【 文字大小:    】   【视力保护:        】

9月22日,一则《东台村民勇救跳河男受到各大媒体表彰》的帖子,迅速在省市相关网站蹿红,并被网友转发到手机微信,这位跳水救人者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他叫朱昌红,家住南沈灶镇常灶村二组。近年来,南沈灶镇已经涌现出各类好人20多名,他们的事迹被各级媒体争相报道。

市委宣传部把这种现象称为“南沈灶好人现象”。一个小小的乡镇,近年来为什么能先后涌现出这么多的好人?近日,我们再次走进南沈灶镇,对“南沈灶好人”现象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和剖析。

从看“好人”到做好人,一个个平凡人成了南沈灶好人

李灶村蒲满香,是个来自湖南怀化的湘妹子,20年前与本地青年焦武明结婚,自小她就在家人和老师的教导下,喜欢看“好人”的连环画,立志要做一个好人。没想到,自她嫁到江苏以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她真的成了闻名全盐城的好人。

2009年秋天的一天,她像往常一样盼着做瓦工的丈夫平安归来,可是这天她等来的却是丈夫从二楼摔伤送医院的消息。经过治疗,丈夫焦武明落下了胸椎以下终身瘫痪的残疾,就是说今后的吃喝拉撒,都要人护理,他们幸福的生活将要划上一个痛心的句号。一日三餐,都是满香送到床头,满香不离不弃,精心照料,她找人在床头安装了吊环,方便丈夫活动身子;找来轮椅车,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推着丈夫出来晒太阳。武明吃喝正常,可他大小便却严重失禁,满香不嫌脏和臭。晚上睡觉时还要不停地按摩武明的腿部。一天两天不算什么,一年365天天天如此就不易了,可是满香已经坚持五年了。她从没怨言,从没嫌过脏和臭。左邻右舍们说:“像满香这样的好妻子真是不多见,好人定有好报!”

“好人有好报”,南沈灶很多人心中都刻着这句话,并为之付出行动。东刘村仲扬凤的丈夫打工时煤气中毒成了植物人,有人认为扬凤恐怕要丢开家庭,另找他人了,可是她却坚持六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一边操劳承包田,一边精心照料丈夫,用真爱唤醒丈夫,让丈夫拄着拐杖站立起来了。去年12月24日的中国江苏网、江苏文明网、《现代快报》、《盐城晚报》、盐城新闻网、盐城文明网、《东台日报》等媒体纷纷报道了仲扬凤的感人事迹。

在南沈灶,“好人”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才琴村的向平今年近70岁了,居住在集镇,她的婶娘周连英孤身一人,本应该去敬老院,她却把老人接到家里来赡养。七年来,她待婶娘如亲娘,婶娘先后在2008年、2009年两次中风,她和家人两次把老人从鬼门关抢回来,每天晚上,为方便照料老人,坚持和婶娘睡在一张床上。向平还把这种孝亲敬老的好家风传给了她的儿女。如今,婶娘周连英已90多岁了,向平和家人一如既往精心照料着婶娘。

金星村五组村民刘必华,今年64岁了,去年3月22日,春寒料峭,一辆面包车掉入三联河,刘必华闻讯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先是试图用竹竿捣碎玻璃,后又费尽力气,不顾水下的压力大,打开车门,救出了女驾驶员,当被救者和家人带着礼品前来感谢时,他婉言谢绝。他光荣地入选2013年第一季度的“东台好人”

从幼时崇拜好人到现实生活中的好人周银升、陈义慧、朱加国、吴如惠、沈用玺、朱昌红……一个个平凡的面孔,汇聚成了“南沈灶好人”的群像。

从“好人栏”到“好人展”,“好人文化”满集镇

今年,南沈灶镇兆丰居委会周元官全家的事迹入选了2014年6月份的“盐城好人”,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为什么被评为市“最美文明标兵户”和“盐城好人”?

周元官,1943年参加新四军,在部队立过一等功,负伤6次。1955年,27岁的周元官带伤退伍回乡后,经人介绍与比他大16岁的沈邦珍结合。婚后,周元官把沈邦珍的六个孩子视为己出,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周元官不顾腿残,坚持参加集体劳动,还清了债务,并拿出自己的退伍安置费,盖了三间草房。他先后帮几个儿子成了家,为几个女儿办了婚事。周元官超越血缘的大爱受到了韩家儿女的尊重。如今,身患糖尿病的周元官已经86岁,韩家已经五世同堂,儿孙们接过他的爱心接力棒,代代相传。

南沈灶镇自古就有崇文尚德的传统,如今,南沈灶镇又建立了一整套弘扬“好人文化”机制。

乡镇广播自办节目中有“好人栏”。包灶居委会一组三联河西侧有12户人家,通往352省道的路道狭窄难行,在外承包工程的老板黄元军主动带领工程队,自己购料自己筑路。他的行动在广播中播出后,影响了该村的刘华,他也主动捐款3万元,为村里新修水泥路作出了贡献。

各村居也经常利用田头喇叭,宣传本村的好人。新丰村吴礼银摔伤、港桥村张凤香患白血病后,村里开展了捐款活动,新丰村、港桥村干群先后共捐款4495元、12218元,为伤者和患者的治疗献上了一份爱心,村里通过广播喇叭,把捐款中的感人事迹广为宣传,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镇有“好人展”。镇里定期举办“南沈灶好人展”,把好人的事迹和照片精心制作成展板,放在镇便民服务大厅门前,吸引了前来政府办事的广大群众观看。他们中有心系留守儿童的退休教师吴如惠、向恒德,有身患癌症坚守岗位的农商行工作人员马春卉、徐静;有热心公益事业的王书云、马年青、朱银德、吴永平、崔晓青,镇文广中心还把蒲满香的事迹创作成数来宝,利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凉晚会,向公众进行表演宣传。

南沈灶镇党员干部带头做好人。历届的镇党委政府班子十分注重结对帮扶弱势群体,今年为市慈善基金会捐款活动中,该镇共捐款11400元。曾在南沈灶镇任职的一位党委主要负责人结对帮扶一位特困大学生,后来他调至市直单位,依然一如既往地帮扶这位大学生;南沈灶镇原党委书记周银升家有两位百岁老人,退休后的他,一边照料百岁父亲,一边还要照料百岁岳母,被传为佳话。去年他高票当选为全市孝亲敬老“道德楷模”;一位不愿披露姓名的副镇长默默无闻地结对帮扶一名小学特困生已经两年;一位班子成员带头参加义工联的活动,主动为摔伤卧床的群众送上慰问品。这些举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助推了该镇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南沈灶镇十分注重对南沈灶好人事迹的宣传,每有典型事迹,该镇都通过《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东台日报》、东台广播电视台和中国东台网、盐城新闻网、盐城文明网等媒体,讲述他们的故事,宣传他们的事迹,扩大他们的影响。

从“南沈灶美”到“南沈灶好”,“好人”提升南沈灶“精气神”

“南沈灶好人多。”这是路过的游客或回乡的游子在南沈灶留下的美好回忆。

一位叫王朝生的许河人路过南沈灶镇李灶村时,电瓶车坏在半路,来不得去不得,焦急万分。李灶村李文官主动借给他电动车去找修车师傅,修车的周华阳师傅外出修车了,他的妻子朱小云立即帮助打电话,正在外村修车的周华阳一听客人要赶路,立即放下手头的活计,赶来帮助这位许河人修好了电动车。回去后,王朝生感动万分,写了《李灶村里好人多》的表扬稿,刊登在《东台日报》上。

不断涌现的“南沈灶好人”,正在潜移默化地凝聚这个镇的“精气神”。在安云村,党总支书记朱卿告诉记者,安云村有位老板叫王书云,早年投身滩涂开发,这些年事业兴旺发达,他一直想报效家乡,看到家乡路道泥泞没钱修,从2012年起,他拿出11.2万元支持村里修路。今年回家时,发现村部门前的路还是砂石路,他又再次捐款5万元。王书云捐款16.2万元的事迹传开后,安云村7组、12组的62户群众自发捐款13.4万元,用作修建农村水泥公路的配套资金。东刘村的马年青老板在上海从事路桥工程建设,从2004年春节起,每年都拿出万元资金为镇敬老院的老人发红包,11年来,已经为敬老院老人捐款10.6万元,该村的吴永平老板为村里修路主动捐款6万元。

南沈灶本地的“好人”越来越多,在外工作的南沈灶人,也在耳濡目染中向“好人”看齐。

天鹅村王古林出身于特困家庭,当年上大学时,曾得到了各方资助。如今早已走上工作岗位的他在外事业有成,他原在浙江温州路港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曾在汶川帮助灾区人民建设家园,一呆就是五年,还负过伤。获得了国家“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现在昆山宏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工作。暑假期间,从网络上获悉家乡正在开展“助学圆梦”活动,主动与镇宣传部门联系,请求联系帮助一名特困大学生,愿意资助4000元,供家庭贫寒的学子读完大学,当镇里把周浩的名单报给他时,他立即汇来了2000元。他告诉我们:“看到家乡好人这么多,心里自然也要向他们看齐。”

一群好人满镇新风,“好人文化”让南沈灶人从中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

上一条新闻:何俊海的“孝”行      下一条新闻:多难更显真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关闭】   

 
   
* 评论内容:
* 昵称: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注意: 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还没有评论,赶快抢沙发!
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CopyRight © 东台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