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增强东台发展软实力。充分发挥文化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打造文化强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这一部署要求,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文化建设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文化总体综合实力苏北第一的文化强市。具体目标包括5个方面:文化凝聚力引领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品和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充满活力。对公民素质提升、主流舆论引导、文化事业建设、文艺创作、文化旅游、文化产业、文化队伍建设都有明确要求。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几项定性的硬目标:文明城市创建走在全省前列,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覆盖率达95%,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
实施文化建设工程,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和政策形势教育,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基层、进网络、进人心,到“十二五”期末,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创建率达90%以上。实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开展村民道德评议、社区道德点评、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广泛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新时期东台人文精神,倡导“有情有义、有胆有识、有为有位”的价值取向,提振“精气神”,引导干部群众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进位争先的精神状态。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 “市有两馆、镇有一站、村有一室”目标全面实现,形成水平更高的城乡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快建设苏北县市一流的文化艺术中心和科技馆;各镇建成不低于5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站;村(居)、社区建成一批公共服务基层网点和文化大院。在文化惠民服务工程上,以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为契机,组织开展群众性歌咏、舞蹈、书画等比赛活动;组织实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六到村”、“四进社区”活动,全面完成“三送”工程任务;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全民阅读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上,重点开发保护西溪、安丰古镇、开庄遗址等一批重要历史文化遗迹,海春轩塔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放大“中国发绣艺术之乡”、“中国少儿二胡艺术之乡”和“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特色文化品牌效应,加强董永传说、陈皮酒、鱼汤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演艺娱乐、新闻传媒、广告印刷等产业。放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效应,做大做强西溪古镇游、名人故里游、海滨生态游、农业观光游等特色旅游业。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园和文化集聚区等载体建设。鼓励和支持国有、民营企业以注资参股、技术入股等形式投资我市文化产业,加大龙头企业培植力度,强势推进文化产业招商,力争通过3—5年努力,培育一批产值超亿元的骨干文化企业。
加强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准确掌握社情民意,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推进《东台日报》、市广播电视台等重点媒体建设,发挥新闻宣传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作用,不断提高新闻传播能力。同时,加强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加快形成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群众监督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进一步繁荣文化创作。坚持正确创作方向,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以转型升级、沿海开发、城乡统筹、改善民生等重大现实题材和我市历史传统题材、特色海盐文化为重点,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建立健全群众评价、上级评奖和市场检验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政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发绣、书画、少儿二胡等对外文化交流和贸易促进活动。
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和文化经营管理等“五个一批”人才工程建设,重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重视培育后备文化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文化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通过项目引才、产业聚才、待遇留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以品德、能力和业绩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健全人才使用、流动机制。
推进文化建设工程,我市着力从组织领导、政策扶持、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供保证。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主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年度目标任务绩效考核中设立“文化建设先进奖”。在落实上级对文化单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100万元重大文化活动基金、100万元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导资金”等现有政策的考核兑现,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镇在财政预算内安排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用于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王劲松 张一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