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风扑面。当我们在奋发努力中跨入新年之际,一个新的名词——新常态,令人耳熟能详,引发广泛思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大背景。
从东台实际看,新特产业蓬勃兴起、企业转型步伐加快、优质产品不断增多,工业经济正迈入速度更加稳健、结构更趋合理、动力更为多元的发展新阶段。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我们要按照“经济强”的要求,突出培植新产业经济,加快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树立发展标杆;突出提升园区经济,推动园区转型升级,提高贡献份额,构筑发展高地;突出发展镇村经济,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厚实发展土壤,切实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遵循市场规律,激发企业活力,进一步发挥东台生态环境优、发展空间大的比较优势,主攻转型升级,持续扩大开放,着力培育新产业经济、提升园区经济、发展镇村经济,加快“调高、调轻、调优、调强”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见事早 动作快 力度大
开创工业经济新局面
相对于周边地区,我市推进转型升级见事较早。早在数年前,当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汹汹来袭之际,市委、市政府就以前瞻的眼光,对内抓转型升级,对外抓招商选资,不断调优经济结构。一批建设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落地生根,成为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以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绿色食品为主导的新特产业竞相发展。
持续转型发展,推进我市工业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质态提升、转型加快、活力增强的崭新局面。去年全市完成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568亿元,增长28.4%,其中应税销售472亿元,增长30.9%,增幅均列盐城首位。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8家,总数达553家,规上企业达标率55.2%,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纳税超千万元企业突破30家。
——企业转型全面提速,竞争实力持续增强。去年实施技改项目149个,其中新开工123个、竣工114个,全市累计转型企业310家,规上转型面达60%。重衡阿尔法、振华钢业等9家企业实施重组,威尔五金、华阳重工等9家企业在天交所、上交所挂牌交易。新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获批省级以上各类品牌平台120个,专利申请超400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0%,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溱标不锈钢“TNE”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东强公司获省长质量奖。三年来,累计兑现转型升级奖励资金2.4亿元。其特色做法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新增长点支撑强劲。全年新开工宏煜LED、苏美达动力科技二期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40个,新竣工和熙电子、江佳木工机械等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4个。新开工项目数、平均单体规模和实际完成投资3项主要指标,均列盐城第一。招商引资、“三重工作”、“三百工程”考核列盐城第一。新招引项目70%为新特产业项目,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70%落户重点园区。更加注重项目质量,全年评审共否决60多个项目,否决率达30%。以宏泰、萨新等为代表的20个新增长点,新增开票销售84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开票销售增幅21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更趋优化。新特产业开票销售达300亿元,增长40%,高出传统产业2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65%,为全市工业经济稳健增长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规模实现倍增,领胜城科技项目迅速推进,吉菲尔蓝宝石项目顺利投产。新能源产业坚持应用与制造互动并进,上海电气与德国西门子战略合作的海上大功率风机项目竣工投产,开票销售增长113%,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750兆瓦,生产清洁能源10.5亿千瓦时,占我市全社会用电量近三分之一,新能源产业发展模式得到国家能源局的高度肯定。新型业态取得突破,森虎商贸、百米生活、哈喔淘等电商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60亿元,同比翻番,成为东台发展新产业经济的新亮点。
——扩大开放取得突破,对外合作步伐加快。全年新引进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5个,其中5000万美元以上2个。完成外贸出口总额6.2亿美元,增长20%,总量和增幅苏中领先。新增有出口实绩企业40家,总数达200家,列盐城首位。新增外贸出口超1000万美元企业4家,总数达13家,超3000万美元企业达3家。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出口产品扩大到14大类100多个品种,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提高到43%。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与韩国大邱市达西区缔结为友好交流城市,共建韩资产业园,与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建智能机械产业园,与上海大学共建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创成海智工作基地。
——载体平台更加完善,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启动“智慧东台”建设,实施方案通过省级评审并上报住建部审批。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上报国务院审批,建成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化”融合试验区,高新技术创业园通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验收。城东新区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智能化纺织机械特色产业基地,2.5产业园新入驻企业36家。沿海经济区创建省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获批设立盐城海关东台办事处,海关、商检办事点投入运行,成立盐城首家电子商务行业协会,仁达物流保税仓库通过验收。全民创业园建设层次、功能配套明显提升,新建标准厂房38万平方米,新入园企业超200家。
新思路 新举措 抢抓经济发展新机遇
对目前经济形势,市委全会作了深刻分析和研判。在1月末召开的全市新型工业化会议上,又对今后一段时期特别是今年工业经济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突出稳中求进,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亮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加快形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目标全年新特产业开票销售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70%以上。新材料产业突出“新领域拓展、高附加值提升”两大主攻点。依托东祥麟环保新材料、宏泰纤维等龙头企业,推动金属材料、纤维材料、玻璃材料向高端拓展,确保年内开票销售突破2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向“技术自主化、装备智能化、产品成套化”方向发展。依托恒舜智能织机、宏景包装、江佳机械等重点企业,打造行业标杆,争创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确保年内开票销售突破10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充分发挥中粮、华大等龙头企业作用,加强与发达地区、先进园区、大型企业合作,谋求高端发展,确保年内开票销售突破50亿元。新能源产业坚持应用与制造互动发展,围绕国机苏美达动力科技、易事特新能源科技、上海电气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加快产业集聚。电子信息产业全面推进领胜移动互联产业城、科森电子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年内开票销售突破50亿元。同时,围绕创建国家级智慧产业园,全面加强与百度公司、高新奇公司、颐高集团战略合作,重点培育大数据、智能终端、物联网等产业形态。
激发企业活力,聚力转型发展。以技术改造推动培大育强。紧抓新中洲特种金属材料、美斯威尔机电设备制造等120个转型升级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推进;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四新”项目占比达50%以上,项目智能设备投入占比达50%以上;重点扶持30家成长性高的优质企业,打造一批区域“小巨人”、科技“小巨人”和行业“小巨人”。以重组上市拉动战略扩张,鼓励成长型企业实施产业龙头重组、战略品牌重组、科技资源重组、人才资本重组;支持更多企业创造条件,加快新三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以科技创新驱动“两化”融合。鼓励企业建立自主研发平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加强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深度合作,推进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开展智慧制造示范建设;大力推动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强化供应链管理,整合上下游资源,融合业务流程,发展网络定制产品,加快建设一批企业电子商务平台。
突破招商选资,增创开放优势。致力招引重大项目。紧盯世界500强、国内行业50强以及拥有核心技术的行业领军企业,重点招引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投资强度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四高”项目,力争引进一批央企投资重大项目和战略性民资项目。重抓外资外贸质量。一方面,坚持围绕项目抓外资,组织上海外资专题招商活动,开展台湾和韩国、日本以及美国、德国招商对接活动,积极拓展与跨国公司合作,扎实推进一批在手外资项目落户东台、加快建设、投产达效;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境外商标注册、专利注册和产品质量认证,引导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加快培育外经外贸新增长点。同时,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高端设备,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产品换代升级。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突出抓好中方软磁新材料等100个重点工业项目的推进,实行目标管理,强化要素协调,全力组织会战,确保在建和新开工项目按序时推进、目标竣工项目按期竣工、效益跟踪项目投产达效。
打造载体平台,构筑发展高地。发展园区经济。年内“四区六园”经济总量占比提高到80%以上。经济开发区加快与上海大学、奥地利合作共建新材料科技产业园,争创国家级开发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级生态工业园和国家级金属材料检验检测中心;城东新区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重点推进韩资产业园、高新奇科技孵化器、智能机械产业园建设,争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沿海经济区深化央企民企对接,扩大与日本和台湾的合作,以战略资源赢取战略投资,积极创建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全力打造国家级绿色产业基地、新能源综合示范区;西溪景区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着力招引策划、设计、软件等智慧产业项目,创建省级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六园”围绕各自发展定位,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关联项目,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完善平台功能。围绕争创省创新型城市,加快特色科技产业园建设,完善公共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突出功能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海关、商检等功能性载体作用,加快推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检测平台和云计算、云服务数据中心建设,提升综合配套能力;积极吸引省“双创”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力争在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引进上实现突破。做强镇村经济。扎实推进全民创业园建设,鼓励各类主体创新创业;强化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建好平台载体,拓展服务功能,确保市镇两级公共服务平台全覆盖;因地制宜打造创业街、创业市场等创业基地,鼓励发展电子商务、生态旅游业和家政服务业,推动“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
创新业 求突破 激发企业主体新活力
从引导转到自觉转,从不会转到善于转,从无力转到给力转,三年转型发展,让一批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新的发展优势;看好东台,投资东台,发展壮大,汇聚资源条件,做优载体平台,引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东台,拓宽增厚了我市新的产业特色。“工业强”支撑“经济强”,作为工业发展的主体,我市企业正抢抓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机遇,攻坚克难,聚力突破。
齐崭崭的厂房气势恢宏,工人们熟练地在出料口围上包装袋,一辆辆叉车来回将满满的包装袋从车间运到仓库……在江苏宏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处处可以感受到浓烈的生产氛围。宏泰纤维是我市招引的重特大项目之一,是特种纤维行业的领军企业,由江苏鑫泰纺织有限公司等5家民营纺织科技企业共同出资组建,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10亿元,采用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的领先工艺,引进德国巴马格纺丝、日本DCS控制系统等先进设备,产品主要应用于服装、家纺等领域。该公司牢牢把握市场风向标,开发适销对路产品,许多客户都是提前打款预订产品。目前,公司12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日产长丝550吨,切片120吨,去年公司销售达19亿元。自落户我市以来,公司持续投入,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引进专业技能人才,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品向后道工序延伸,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跃升。投入不止,转型不息,宏泰纤维今年将再投入20亿元,全面启动年产50万吨复合长丝二期工程,投入6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再上四条生产线,扩大产能,同时致力打造化纤产业链,创建产业配套园区,重点引进南通、苏南化纤方面的客户,做大规模,做优产业,向着百亿企业不断迈进,争做全国特种纤维行业领头羊。
相对于宏泰纤维的持续大投入、高产出,彬华化纤的发展则是一部转型升级的励志剧。彬华公司是我市最早涉及化纤行业的企业之一,原来以锦纶低端产品为主。随着市场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使得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利润空间越来越小。“5年前,尽管公司销售也能达到2000多万元,但是利润少得可怜,只有转型升级,做别人做不出的产品,才能抢占发展先机。”公司负责人周兆兵痛定思痛,倾囊而出,累计投入近亿元,购进先进设备,加强产品质量管控,历经了半年多时间的艰难转型,企业重获新生,产品供不应求。目前其新主打产品锦纶弹力丝,相较于传统产品具有染色性强、手感柔滑平整等优势,同时,由于生产环节的严格把控,质量过硬,性价比高,客户好评如潮,产品广销国内外,公司影响力已可与同行业大型上市公司一较高下。“以前,是产品捧在手上,到处上门推销,人家还挑三拣四。现在正好掉了个个,客户是三天两头打电话,催我们优先给他发货,去年公司销售首次超过1亿元。”尝到了转型升级的甜头,周兆兵更坚定了投资的信心,公司又先后投入了近两千万元,新增加了一条生产线和两台加弹机,满足客户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