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黄海森林公园现有土地面积4.2万亩,有林地3.8万亩,森林覆盖率88%,全场形成以水杉、杨树等速生丰产林为主,银杏经济林为辅,三大树种同步发展的营林格局。
森林多与高山和丘陵结缘,一马平川的黄海之滨何以能出现这片迷人的平原森林?
黄海森林公园始建于1965年,其前身是东台林场。
最初,这里是一片沿海滩涂,土壤碱性重,含盐量高,只有一些盐蒿、茅草之类的植被。林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开始了艰难的造林之路。3年时间,在4.2万亩土地上开挖出中沟、排水沟相配套的基础水系。
当栽下的树一批批被盐碱烧死时,有人动摇了:林场的牌子还能挂下去吗?
为了使树木成活,经过多次试验,造林人选择了耐盐抗碱的刺槐。当一株株刺槐在荒滩上扎下了根,人们兴奋了:今天能有一棵树,明天就一定能有大片林。其后10年间,原先的海滩上有了绿,渐渐有了树,逐渐出现了刺槐林带。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批又一批下放到林场的知青们面对茅草海风,心中不免有些失望:哪里有“林场”?不就是稀疏的一些刺槐树吗!如今,知青们早已相继离开了林场,然而,在林场的植树经历却终生难忘。
员工夏彩德初到林场时,因为他的手上没有老茧,老林工对他抱有怀疑:你能在林场干下去吗?生性倔强的夏彩德不服气:你们能在林场干,我为什么不能?3天挖坑栽树,终于拿到进场的“准入证”。就这样,他在林场扎了根、安了家、养育了后代。
老场长朱龙山是东台林场的第一位大学生,1968年从南京林业大学分配到林场工作。在刚刚起步的林场他找到了用武之地。林场要发展,必须在改良土壤的基础上逐步改进树种结构,在引进新树种中提高树木的品质和经济含量。1991年,当朱龙山调离时,他已将自己最宝贵的24年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林场。
周友仁,朱龙山的学弟,1977年南林大林学专业毕业后,也踏着师兄的脚步来到林场。
知识分子和全场工人一起通过引进、试栽、培育、扦插等技术,使林场从单一的刺槐逐步发展到拥有杨树、水杉、竹子、银杏、杜仲、泡桐、香樟、含笑、金叶黄等几十个新品种。
正是在朱龙山、周友仁这样一批知识分子和知青以及夏彩德这样一批林场工人的辛勤耕耘下,东台林场终于告别了荒凉与盐碱,迎来了今天的树木参天,迎来了今天的省级黄海森林公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