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敏 陈娟 王君蓉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美!
一座洋溢人文关怀的城市,沐着文化的和谐之风,浴着文化的阳光雨露,以其文化之魂、生态之美悄然崛起在黄海之滨……
倡导核心价值 提升文化自觉
人造就城市,城市造就人。如果把基础设施比做一个城市的骨骼和肌肉,那么文化就是一个城市的内核和灵魂。
近 年来,我市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加强文化建设的“主心骨”,讲好理论课,提振精气神,汇聚正能量,充分激发我市新一 轮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大力倡导“有情有义、有胆有识、有为有位”的价值导向,培育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与之相生相伴的人文环境。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村居、进家庭,持之以恒开展“东台好人”“道德模范”评选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六有”价值取向融入文 化建设之中。
十佳文明新事评选经验在全省推广,植根百姓的“道德点评会”“家 庭创联会”“美德伴我行”等品牌叫响全国,“东台好人多”成为一张最闪光的城市名片……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动担当意识日益增强, 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热情不断高涨,一种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正日渐形成。这种文化自觉彰显出文化特有的凝聚作用,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发展的信心, 实现文化从“自觉”“自信”走向“自强”。
彰显传统优势 增强文化自信
我 市文化底蕴深厚。“董永七仙女”传说登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春轩塔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中国发绣之乡”“书画之乡”“少儿二胡之乡”三张文化 名片熠熠生辉。安丰、富安两镇跃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行列。群众文化品牌“哈哈周末”被国家工商总局认证为文化产品商标。“德耀东台”道德建设品牌享誉全 省。
历史文化挖掘、抢救工作成效显著。“西溪三相”、泰东河遗址、开庄遗址、海盐文化等吸引众多历史文化爱好者参与研究。渔鼓道情、龙灯、花担、花船、送凤凰等传统表演形式,有机融入我市群众文化品牌“哈哈周末”,得到传承、提升、拓展。
人民海军起锚地、红帆船等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目前,我市正动员和组织专兼职人员,深入开展红色文化的研究挖掘,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素材,创作一批打动人、教育人、引导人的精品力作,并以红色文化带动红色旅游。
通 过加大对重点文化企业扶持和奖励的力度,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地方名品、新型业态等相结合,打造出一批叫得响的品牌文化产品。全力推进西溪景区省级文化产 业示范园区创建,吸引更多的文化企业特别是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等新型业态入驻发展。同时,深度开发地方名品,做大做强东台发绣特色产业,彰显发 绣精品魅力。
注重培育创新 实现文化自强
在 全省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刻,我市上下抢抓机遇,重抓新文化业态培育和文化工作创新,满足城乡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新期待。我市立足实际,制定文化 建设工作意见,以组织实施文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为重点,补短板、打基础、增后劲,突出抓好“两项创建”“两个重点”,即:把我市建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将西溪景区建成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将“东台发绣”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推进文化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 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精心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力争到2017年,建成并开放一批重 点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一个大型文化综合体,在更高层次上建成“市有三馆、镇有一站、村有一中心”的目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 活,先期在市民广场新建“24h图书馆”,让广大市民24小时有书读。
大力推 进文化传承创新。健全文物保护机制,制订海春轩塔和安丰、富安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长期保护规划。完 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对“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和技艺进行抢救性记录、建档和数字化保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和传习所建设,争创一批国家、 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和传承示范基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推 动文化市场和产品繁荣丰富。优先扶持具有品牌性、地域性、方向性的精品力作,积极组织参加国家、省重要文艺赛事,推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文 艺作品。围绕我市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古镇文化、佛教文化、孝贤文化、红色文化、海盐文化、民俗文化产品及其衍生产品的开发。提升发绣等传统文化产品内涵, 引导和扶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体现东台地域文化元素。提升文化旅游衍生商品及服务的文化内涵,开发系列文化产品,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
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优先发展文化服务业和文化贸易业,巩固提升文化制造业,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
强 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用足现有编制,通过公开招聘补充一批人才;对目前刚退休的文化人才,通过“返聘、留用或一事一议”等途径,发挥余热和“传帮带”作 用;对基层文化工作者,通过政府贴补等方式,进行学历、能力的培养,打造一批基层文化通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一批社会化用工,充实服务队伍。 大力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增强文化服务的队伍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