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今日天气: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新跨越
文章来源:东台文明网   点击率:1985 发布日期:2016/8/1 9:43:00
【 文字大小:    】   【视力保护:        】
——全市退役士兵创新创业典型掠影

朱爱群 王涵   周洪悦 金莉莉

编者按: 近年来,我市广大退役士兵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积极适应从“战场”到“市场”的转变,转战经济社会发展一线,以军人特有的果敢与坚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智勇兼备以奇制胜的巧劲、结草衔环报桑梓的心劲,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的新跨越、新发展,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今天本报选登其中部分事迹,旨在倡导“劳动致富、创业立身”的价值取向,激励广大退役士兵积极投身全民创业的浪潮中,书写人生华丽篇章。

冯兴龙:富于挑战一老兵

冯兴龙,40岁,市经济开发区人,中共党员。1994年12月从富新居委会应征入伍到沈阳军区某部队服役,1998年毕业于大连陆军学院通信士官训练大队,2002年被授予空军三级士官军衔,历任战士、班长、学员、电台台长。2007年3月从部队转业后,选择自谋职业,在张家港天霸集团从事安保工作,历任安保大队长、安保科长。2010年3月至今在海澜集团工作,先后担任安全保卫部副部长、部长,现任海澜集团安全防控指挥中心消防督查部部长。先后获得江阴市新桥镇“优秀共产党员”、江阴市“基层人武部工作先进个人”、无锡市“全市单位内部治安保卫工作先进个人” 等荣誉。

十三年军旅生涯,使冯兴龙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村青年成为一名“政治思想强、军事技术精、作风纪律严、完成任务好”的优秀军人,四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官)”、一次被评为“全优学员”,荣立三等功一次、受各级嘉奖八次。火热的军营不仅磨砺了他健壮的体魄,更造就了他言出必行的人格个性、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正规有序的生活小节。军营里,紧张繁重的专业训练和枯燥单调的业余生活,使他得到多方面锻炼和考验,正直和努力是他做人的原则,沉着和冷静是他遇事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能够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当今社会职场“能者上、庸者下”,机遇与挑战同在,只有勇于开拓、富于挑战者才会脱颖而出。2007年冯兴龙告别军旅,面对新的人生起点,他坚信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他不顾亲人、朋友的百般劝阻,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私营企业——张家港天霸集团的大门。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他从保安到安保科长,并在2010年3月进入了国内前500强企业海澜集团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走到管理层。他始终相信滴水穿石、聚沙成塔,万丈高楼平地起,踏实肯干是真知,勤能补拙是良训。

多年来,冯兴龙虽然一直走南闯北、四处漂泊,但他时常心系家乡。“羊羔跪乳,鸟鹊反哺”。为了帮助解决家乡退伍军人就业难问题,冯兴龙主动与安置部门联系,介绍公司和部门情况,请他们到海澜来考察指导,让他们了解海澜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点带面,在复员、转业、退伍军人中宣传海澜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东台人论坛、58同城等各大网站发布招聘信息,从2012年起每年在东台召开退役士兵专场招聘会,先后有57名东台籍退役士兵入职海澜,通过自身的努力,其中有3人也走上了管理岗位。

吴进:扎根家乡“小白杨”

2013年底,怀着对部队的不舍,吴进退伍回到家乡——弶港镇海堤村。

海堤村人以海洋捕鱼为生,与渔船、渔网为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稍好的居民相继搬离海堤村到镇上居住,不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或者捕鱼,村里留下许多生活困难的独居、孤寡老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这些老人总是坐在家门前,遥望着门前那条路上何时出现亲人的身影。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吴进的心头总不是滋味,觉得自己应该为父老乡亲做点什么。他考察思量了一番后,向父母提出自己的创业主张——开个综合服务部,服务周围群众。

说办就办,投资10多万元的茂云综合商店2014年开业了。与其它商店不同的是,这里除了有日常生活用品供顾客选择外,还为周边群众免费送货上门。吴进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印在名片上,分发给行动不便的需要照顾的乡邻,让他们遇到难事就拨打这个号码,他的号码成了许多老人的热线号码。遇到商店暂时缺的货,他总是用心在本子上记下来,一有机会就外出把货物补上,及时把货物送上门。两年来吴进为30多位空巢老人送去生活日用品300多次,风雨无阻,将爱心送到老人们的心坎上。

经过两年的艰苦创业,吴进手头也宽裕起来,自己富了,吴进没有忘记带动别人富。他帮助本乡三个青年在弶港镇落脚,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并且都脱贫致富。他还主动联系安排了20多个本乡剩余劳动力到弶港镇机械加工厂上班,不仅解决了这些人的就业问题,还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回报。

来弶港镇海堤村打工的刘某儿子患上了白血病,家庭一时陷入窘境。吴进听说后,在第一时间上门慰问给予帮助,并表示与他们一起渡过难关,使老刘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

村里有个小孩初中毕业后,想要升学,但因为家庭贫困,家长不准备让小孩继续念书。吴进听说后,主动打电话给在外地打工的家长,劝说家长让小孩念书,学个一技之长。在他的努力下,家长同意了。为解决小孩的生活费问题,他多次自己掏钱,帮助小孩继续完成学业。上学后他还主动联系小孩的班主任,嘘寒问暖,班主任还以为是小孩的父亲呢。在吴进的一对一帮扶下,勤奋懂事的孩子中专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孩子家长也很感激,逢人便说:“多亏了小吴!”

……

吴进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始终不忘军人本色。“我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只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朴实的话语,彰显了一颗甘于奉献的炽热之心。

2014年吴进被评为“弶港镇优秀村民”,他的家庭也被评为“弶港镇五好家庭”。吴进,一个年轻的退伍军人,像小白杨一样扎根在黄海边。

杨世平: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2年,杨世平从部队退伍回乡。回乡后,是找个单位上班,还是自己创业?杨世平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家里人劝他安安稳稳地找个单位去上班,可是骨子里有股闯劲的杨世平不愿安于平淡,于是他几经周转加盟了一家电信营业厅,开业后营业厅每天运营良好,业绩比较突出。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收入虽然比打工好很多,但是并不能满足自己的期待。于是,他结束了电信营业厅的经营,准备去苏南寻求更好的商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杨世平认识了白手起家的陈总,陈总致富后还义务为家乡建桥铺路,回馈社会,这让他很是钦佩,也让他萌发了和陈总一起走下去的念头。“可陈大哥会带我吗?”那段时间,杨世平每天一躺在床上,脑海里就不断浮现这样那样的疑问:自己无经验、无能力又没钱,单凭一腔热血能说动他吗?“不试永远不会成功!”杨世平还是鼓起勇气找到了陈总。当听说杨世平曾经是一名军人时,陈总什么都没问,就允诺了下来。事后他多次和陈总交谈,问他为什么当时会应允时,陈总说:军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我看好你。

杨世平的眼光定位在机械加工,可那时他还是一个门外汉。为了尽快弥补自身短板,他白天跑到工厂义务打工,向一些老技工询问技巧,晚上通过书本和网络了解机械加工知识,并向陈总咨询注册公司的流程。那段时间,他每天很少休息。2014年5月,经过不断努力和多方合作,杨世平筹资成立了太仓中璟机械有限公司。

公司成立了,业务就是问题。于是杨世平经常跑市场,推销自己的产品,但时常碰壁。因为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供应商,要想打开突破口,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但杨世平没有气馁,他反复给自己加油打气,并不断告诫自己:就算倒,也要倒在冲锋的路上。为了得到合作公司的认可,他天天往对方公司跑,向公司老板介绍自己的产品,靠着一股坚韧和诚意,终于打动了对方公司。经过几个回合的磋商和谈判,终于和对方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凭借产品过硬的质量,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并渐渐打开了国外的大门。德国涂装工程等龙头企业也纷纷抛来橄榄枝。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他的公司年产值已达到3000多万元。

在走上创业致富之路的同时,杨世平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2015年他专门投资帮助家乡安装路灯,还相继帮助5名复员退伍军人和10名返乡农民工进厂务工。对于未来的路,杨世平也有自己的打算,他还将开拓网络市场,如果可能的话,他还会考虑将工厂搬回老家,帮助家乡缓解就业压力,造福桑梓。总之,他没有忘记自己在党旗下、军旗下的誓言,更深知自己对社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谢兆刚:强村富民领头雁

今年30岁的谢兆刚, 2005年12月应征入伍。2010年11月,谢兆刚复员后,到无锡一家公司上班,由于工作出色,被提拔为部门经理。2013年7月,被富安镇乘胜村两委会负责人找回的谢兆刚,不顾家人和亲友的反对,放弃了在无锡的高薪工作,为了实现强村富民的抱负,在全村乡亲的厚望之中,以高票当选为乘胜村党总支书记。

谢兆刚深知群众最担心干部没有一颗公心,处理事务一碗水端不平,他把村里的每一笔开支都置于群众的阳光监督之下,切实打消村民的顾虑,给群众一个明白。因为工作阳光透明,他赢得了乡亲们的信赖。

由于缺少资金,乘胜村水泥公路基本上没做,一到雨天,烂泥溅满两腿,自行车前后圈都被堵住,半里路要下来刮上两三次。谢兆刚想:要致富,先修路,让乡亲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他四处奔波,一方面跑上级,争取上面的计划扶持;一方面跟在外的老板沟通,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触动他们感情的基点, 结果两名老板愿意支持家乡道路建设,主动捐资20余万元,解决了资金问题,谢兆刚又动员村民出工出力。就这样,3年来乘胜村建成水泥公路13公里,农村改水13公里,“U”型渠10公里,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和生产生活。

在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为了让村里留守妇女离开麻将桌,谢兆刚主动担当起村“农家书屋”和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的管理员,加班加点对村民开放,让村民们随到随看随学,使村民的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为了及时与在村内外的村民沟通,谢兆刚还创办了全镇首家新农村信息化管理系统,开通村党群服务中心网、微信公众平台、流动党员平台,让在外年轻人对家乡情况一目了然,乘胜村成了网络信息村。

三年来,谢兆刚的笔记本记满了全村家家户户大事小事。与村里每一户群众拉家常,通过日常工作中的接触,因情施策,对症下药,解决群众生活上的难题,全村哪个符合五保户条件,哪个应该申报低保户,哪个是特困户,全都了如指掌。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全村人的不懈努力,乘胜村俨然城市的高档社区,从原来的后进村变成了现在的先进村。谢兆刚也被授予富安镇优秀共产党员、东台市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只要我们真心为群众办事,我们做的点点滴滴,他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谢兆刚说。

这就是谢兆刚,一个退伍军人的家乡情结。

周卫东:创业路上显本色

周卫东, 1985年12月应征入伍,1990年12月光荣退伍。凭着军人那种特有的韧劲和不屈性格,周卫东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逆流勇进,自强不息,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周卫东从小梦想成为一名军人,立志报效祖国。18岁那年,他怀揣梦想毅然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最可爱的人。在部队里,由于他勤奋好学,肯吃苦,很快就由一名新兵成长为连队的业务骨干。在连队里他做过电工,开过翻斗车,并先后担任炊事员、司务长等职务,只要哪里需要他就扎根哪里,在他眼里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因表现突出,他多次获得表扬和嘉奖。

1990年12月,周卫东脱下戎装告别了战友,从部队回到了阔别5年的家乡。回家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当时的三仓镇麦芽厂,当厂领导知道他在部队就是从事炊事员和司务长工作时,决定让他担任厂里司务长负责后勤保障。由于有在部队的工作经验,干起这项工作他得心应手,得到了厂领导的一致好评。后来由于体制改革和效益问题,1996年他被迫下岗,然而他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激发了他自主创业的愿望。

下岗后,周卫东想到要想脱贫致富,必须自己创业。那段时间他多方考察,并邀请人合伙,在弶港农场开设了一家榨油厂。创业之初确实艰辛,那段时间他天天吃住在厂里,怀有大干一场的雄心壮志。然而,由于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生产销售都出现了困难,导致厂里出现亏损。周卫东意识到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将永远不能翻身。于是,他果断做出决定,将厂转给别人经营。结束榨油厂的经营后,他思前想后认为要成功必须要选对擅长的行业,于是他决定干自己的老本行搞餐饮。1997年年底,他先在三仓镇油厂对面租下一个门面,开了一家大众饭店。由于有这方面的经验和手艺,初期经营效果比较显著,积累了一部分经验和资金后,他决定进一步做大,于是他在当时三仓镇的中心地带,将原来麦芽厂的经营部租赁下来,扩大经营规模,创办了三仓镇新沧海大酒店,从此生意越来越红火,并收购原麦芽厂的经营部。如今他的酒店已经是三仓镇餐饮业的龙头,可同时容纳近千人就餐。

饮水思源,周卫东明白自己的成功不仅是靠自己的努力,更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和父老乡亲的支持,这让他常怀感恩之心。成功后的周卫东决心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回报帮助过他的乡邻,2004年“非典”期间,当大家躲都躲不及的时候,他却主动上前,给隔离的群众每天送去热饭热菜;逢年过节他总是主动联系三仓镇敬老院,由他个人出资购买食材,带上厨师给老人们做上一顿热乎乎的团圆饭……”  

周卫东,一名普通的退伍军人,用自己在部队学到的本领,用自己的智慧,用满腔的热忱,用爱乡的情怀,书写出他人生华丽的篇章。

周志军:四十扬帆正当时

周志军, 21岁毅然从戎,历练16载,卸下戎装。几年拼搏,栉风沐雨创建自己的公司。年近不惑的他没有等待组织的照顾,放弃上海安逸的生活,扎根家乡,2014年创办了市诚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退役军人创新创业的典型。

1997年12月,自小便憧憬军营生活的周志军来到千里之外的鸭绿江畔——辽宁丹东空军某部开始了军旅生涯。十六年的军营生活,使周志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农村青年转变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他多次荣获各级嘉奖,荣立三等功二次,并获得“全军优秀人才奖”。

铁打的军营流水的兵,2013年底,周志军光荣退役,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在部队他是四级士官,退役时可以在自主择业和转业安置上做选择,然而他不想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毅然选择了自主择业,去尝试另一种更富挑战性的生活。

开弓没有回头箭,创业的路是艰辛的。没有钱怎么办?借!周志军掏出自己的全部复员费还是不够,只好发动家人向亲戚朋友借,可启动资金仍有缺口。购买设备需要钱他就同设备厂家谈,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设备。厂家也被他的创业精神感动了,同意分期付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没有设备怎么办?买!要买还要买好的。短短的一年里他先后购买数控车床4台,四轴加工中心一台,线切割两台,三轴滚丝机一台,数控锯床一台,总计投入资金约150万元。

没有厂房怎么办?租!村委会有几间闲置的空房,正好能满足生产,恰巧村委会也积极支持他创业。租来的厂房破旧,一片狼藉,他毫不在意,简单收拾便“轻装上阵”了。为了节约成本,新成立公司的牌子他都没有做。

没有人才怎么办?请!他发扬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五次上门去请在上海西门子公司搞机械设计的老同学,加入自己的科研团队。

经过半年多的艰辛筹备,公司正式投产。诚信的经营理念,无可挑剔的产品质量,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由于他内抓管理,外拓市场,走科技创新之路,目前公司已经度过初创困难时期,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公司经营一年后,周志军意识到进行OEM代工永远被别人掐着脖子,必须要有自己的产品。由于企业初办,本金少,养不起专业的技术团队进行产品开发。为了从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公司的产品,他一个月去了八趟浙江永康,中国五金之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浙江舟山沥港,别人不肯传授技术,他就利用打工学习技术。经过一番苦苦寻觅,他终于找到一款适合自己公司的产品——涡街流量计叶轮。

有了新产品,这只是公司迈出的一小步。为了做好每一个新产品,周志军都要学习产品的加工工艺、技术要求、检验指标、成本核算,然后才进行选项、立项、论证和决策,做到胸有成竹。在叶轮生产技术和人才问题上,他依托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借助学校平台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加快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在学校的帮助下,克服了叶轮生产许多技术难题,保证了产品质量,赢得了市场。

公司成立两年来,周志军总是省吃俭用,精打细算。创业以来周志军没有添置过新衣服,依然穿着卸掉领章的旧军装。出去跑市场时,连快餐都舍不得吃,两个馒头就凑合着算顿饭。为了节省开支,旅馆也舍不得住,在澡堂过夜。150公里内都是开两轮摩托车跑业务。

作为一个退伍军人,周志军依然保持军人本色,积极帮助退伍军人就业创业。自己公司能够聘用的退伍军人坚决留下来;没有合适岗位的,就帮助他们找工作出谋划策,为他们创业保驾护航。40多位退伍士兵通过周志军的牵线搭桥走上了满意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创业征程。

有的人四十岁便开始倒数人生,但周志军不是,他用一个退役军人的胸怀、信念和知识技能,勇于创新创业,追逐美好的人生梦想。自信人生三百年,四十扬帆正当时!

上一条新闻:义工联开展夏日送清凉活动      下一条新闻:李康:用爱让折翼天使飞翔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关闭】   

 
   
* 评论内容:
* 昵称: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注意: 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还没有评论,赶快抢沙发!
地址:东台市北海路8号 邮编:224200 联系电话:0515-89560617 联系传真:0515-89560666
CopyRight © www.jsdtwm.com 东台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78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