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状】
我市是被国家能源局首批命名的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市)。目前,我市新能源产业已形成良性发展的喜人局面,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风光渔立体开发,高效综合利用,神华、中节能、华电等一批央企、大型国企竞相抢滩东台沿海,累计投资达175亿元,装机容量达900兆瓦,年发电量达14亿度,开票销售近7亿元。初步形成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全产业链,以上海电气、国机苏美达、英莱铜铟镓硒等为代表,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领航业界,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极强的辐射力、牵动力,吸引更多业界有影响企业关注我市、投资我市,不断拉伸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与此同时,储能装备、秸秆和沼气等生物质能的应用以及核电装备零部件制造亦有所发展。
【报告点击】
加快建立现代能源体系,实施一批陆上和海上风电、光伏发电以及分布式能源项目,扩大绿色能源规模,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2000兆瓦,实现清洁能源发电量高于全社会用电量的目标,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综合示范区。
【相关阐述】
围绕国家新能源发展方向,产业导向,坚持量质并举,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能源发展和沿海开发战略机遇,坚持创新发展,推动新能源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和政策创新,构建区域新能源产业体系,建成国家沿海高比例清洁能源综合示范区,努力将东台建成长三角北部重要的新能源应用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加大技术、应用和政策创新力度,探索新能源区域示范发展模式。瞄准产业高端,立足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整合研发资源,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尽快形成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基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共性需求,建设海上风电检测技术服务中心、风电设备质量检测中心等新能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争取各类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深化国际技术合作,引进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促进各类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鼓励和支持上海电气、国机苏美达等重点企业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涉电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开展PPP、TOT模式试点,协调地方电力公司以股权方式参与PPP模式落实相关新能源补贴及地方政府给予的相关支持政策,在此基础上创新政策,处理好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间的利益关系,着力培育新能源用户,在发电、建筑、交通等领域扩大可再生能源市场。
紧扣发展趋势,量质并举提升新能源立体化综合应用水平。按照有规划统领、有发展特色、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2020年新能源产业装机容量超2GW,年生产清洁能源35亿千瓦时,实现减排二氧化碳350万吨。风电应用主要围绕发挥海上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推进风电规模化开发,加快建设沿海风力发电基地,重点实施国华、鲁能海上风电场开发建设,因地制宜适度开发陆上风电,实行规划控制,稳步推进沿海农场陆上风电开发,积极开展低风速资源开发应用示范以及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开发试点示范。光伏应用重点发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分布式应用,有序推进风光互补滩涂电站建设,大力推广学校、医院、园区等公共建筑设施、大型厂房和农村居民屋顶光伏分布式应用,探索推进风光互补和光热发电综合应用项目。积极推进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等热电联产项目。
聚焦高端导向,完善新能源装备产业链。围绕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性能,着力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工艺水平、突破装备研发瓶颈、促进市场规模应用,大幅提升新能源企业竞争力。积极推进风力发电整机系统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生产,招引和培育大功率齿轮箱和轴承等关键零部件企业,提高关键零部件研发和配套能力,大力引进海上平台电气设备等风电配套设备及材料项目。打造形成集光伏组件、配套设备及材料、集成系统于一体的光伏制造产业链,支持我市光伏装备制造企业与国内外光伏发电集成商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重点发展多晶硅光伏组件、储能逆变器、智能化光伏支架、集成系统与设备及其配套材料。同时,积极推进储能制造、智能电网控制装备产品发展,开发生物质能装备及关键部件制造,发展核电大型高品质铸锻件及核电有关设备、关键零部件,促进新能源电池研发与制造,引进和发展地热能和其他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加快能源互联网建设,推进“互联网+”能源领域创新性应用。策应《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发挥清洁能源规模优势,推进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工程建设。整合各类政策,形成具有本地特点且易于复制的典型模式,在示范的基础上逐步推广。“十三五”期间建设能源微网社区、工业园区、商业区10个以上,实现新能源发电就地应用。制定支持新能源微电网建设和运营的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采用先进的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智能化匹配及协同运行,以新业态方式参与电力市场,形成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新载体。推进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工程建设,推进区域能源互联、微网探索、数据共享、需求管理、能源互补、优化集成,形成 “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的终端一体化集成供能系统。探索与公共电网双向互动关系,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使新能源微电网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具有经济合理性。
【干群心声】
副市长,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吴晓东说,沿海经济区将聚焦发展蓝色经济,充分发挥沿海空间广阔、资源丰富、生态优美的优势,通过以战略资源吸引战略投资,推进新能源产业在新的平台上提升发展。在新能源应用上,不断做大规模。力争到“十三五”末新能源产业装机容量超过2000兆瓦,年生产清洁能源35亿千瓦时,实现减排二氧化碳350万吨。一方面着力发展海上风电,目前投资40亿元的200兆瓦鲁能海上风电项目已启动实施,近期即将进行海上风机吊装,年内部分并网发电。总投资100亿元的500兆瓦国华四期、五期海上风电已进入前期准备阶段。另一方面,依托投资10亿元的国信陆上风电等项目,推进内陆低风速风场建设。同时,加快推进总投资25亿元的昀汇智慧渔光二期,促进易事特方南光伏电站和投资20亿元的苏阳达梁南光伏电站尽快开工,进一步做大光伏发电规模,探索提升新能源立体综合应用模式。在新能源装备制造上,大力引进风电、光伏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应用及整机装备、关键零部件制造项目,组织实施分布式光伏和光热一体化建设,加快建成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基地。重点推进国机苏美达光伏组件二期、计划投资10亿元的易事特新能源装备、5亿元的海得新能源控制系统制造等项目,紧紧盯住海得新能源装备、中盛光伏装备制造、三一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一批投资体量大、税收回报高、产业带动强的项目,促进项目尽快落户。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燕山光伏、江苏越科等现有企业加大技改转型力度,推进智能化水平,提升产品层次。同时,加强与上海交大国家能源智能电网东台分中心等科研机构合作,与新能源应用、制造企业联手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进能源互联网开发应用。
城东新区副主任刘益萍说,目前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已经成为城东新区最具活力和规模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在新的台阶上提升发展,将新能源装备制造打造成为城东新区标志性产业,加快培植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依然是当务之急。城东新区将始终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新、高端、智能转型发展,力争到2020年,实现新能源装备产值超100亿元。一方面充分发挥上海电气和英莱新能等龙头企业牵引辐射作用,重点发展海上大功率风机关键零部件制造、1000KW以下小功率风机开发、逆变器、大容量储能电池等新型电源系列成套设备。另一方面加速促进中车风电齿轮箱、威尔仕新能源发动机、博洋纳米膜钝化高效双面太阳能设备制造、彩虹集团与韩国EMT公司新能源锂动力电池等项目实施,加快上海玻钢院与世界500强中国华信合作重组步伐。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能源产业研发中心、检测和认证中心建设,打造全国领先的新能源装备特色产业基地。
上海电气公司副总经理吴春辉认为,风电装备制造作为绿色新能源代表之一,非常切合报告提出的建设绿色、生态、集约型、环境美的新东台,上海电气将依托政策支持,进一步在开拓新产品、开创智能制造方面增加投入,加大推进力度。今年3.6兆瓦新产品已正式装配运行,116风轮直径的两兆瓦试验风机正在东台海边安装,这些将大大增强上海电气风电的竞争力。
【记者感言】
从利用自然优势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到高起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这一过程中,我们愈益注重生态自觉,日益注重以前瞻的眼光聚焦国家产业政策,直追发展潮流。培育新动能,形成新优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给我们诸多启示,将成为我市持续推进创新发展、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