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一天,一本15万字的《往事回眸》送到许河镇关工委领导的办公桌上,许河镇中、小学师生及教育界同仁都相继收到并阅读了这本《往事回眸》,无不为书中的一个个真实动人的故事而感动、而震撼。
《往事回眸》的作者崔恒泽,原在原杨河中学教书。退休后不久,高血压,心脏病,脑梗接踵而至。他决心学习家兄崔左夫带病写书的精神,换一种方式表达他的所爱。
在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时,他天天坚持把参加休闲散心活动的见闻随时记下来。不久参加了同事办的“文化庭苑”策划,写了《文化之根在民众之中》,后改为《走向文明》一文投稿,被《东台日报》刊用。
一年清明,经教育局退休干部周耀庭指点,他决心把对青少年成长教育有益的体会写出来。
于是,他将“文革”后担任30多年初中班主任有价值的积累资料全部搬出来整理,发现当年在杨河中学任教时写的《看了南京大屠杀以后》的纪实故事阅读后仍有新鲜感,而且当年某同学因有违师命去学校操场“偷看”电影被逼迫写的检查还夹在其中,他仅花了半天工夫就修改成文。接着,他从教师责任的角度,就如何给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如何对青少年因人施教,正确引导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如何将自己顽皮且双耳失聪的孙女培养成研究生等等,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纪实故事,一篇篇言简意赅的短文,再现了一幕幕真实感人的场面。
崔恒泽老师一旦打开思路,灵感来了,恨不得一气呵成将瞬间迸发的思想火花立即写于笔下,跃然纸上。他先后写了“从三味书屋里走出来”,那堂难忘的“扑克课”又在脑际翻滚,写了“身边的陶行知先生”,又想写“曹老师”那可爱的学生,敬业的同事形象。他珍惜来日无多的分分秒秒,只顾拼命写作,忘却了自己是身患心脏病、脑梗的“三高”病人。
前年5月,一个雷雨后的上午,老伴因忙着要为春蚕大眠后采桑叶,近晌午回来做中饭,看到老崔伏在方桌上不动了。坐西朝东,头斜着歪向北,左手还抓着没上盖的速效救心丸瓷瓶儿,没敢先动手拉动他,急忙转到方桌北边观察,发现他还在眨眼睛,知道他心脏病又犯了。待他稍稍好转,立即送医院挂水。当晚女儿下班回来,母女俩一商量,决定将他写作的纸笔书稿全部收藏起来,发狠不让他再写。
住院治了一个疗程基本康复出院后,他也没有急着讨要纸笔写文章,而是坚持锻炼身体,早起先在床上梳头200次,按摩印堂,捶胸,捏耳各100次。起床后去同事家跑个来回3000米,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春蚕摘茧时他破天荒第一次帮忙,老伴知道他的心思,舍不得长时间夺他所爱,又把藏的纸笔全部捧给他,只叮嘱了一句话:“你不能只要写作不要命”。老崔连连应和、承诺,从今以后,坚持锻炼与写作一并进行,每天只写两小时。从此,老伴见他说话算数,天天梳头捏耳慢跑,看书写作,作息有序。也就从不打扰他,还及时为他泡茶,晚上助他泡脚,老伴的关爱,为他创造了写作条件,使他的写作信心倍增。
不到一年,他编写了《教育漫谈》37篇,托人转给周耀庭一阅,周老阅后觉得他写的文章篇篇立意新颖,内涵深邃,角度独特,论证严谨,寓哲理于生活故事之中,且语言幽默风趣,有血有肉,有骨有魂,可读性强,而且对教育改革和青少年教育很有价值。周老勉励崔老师继续努力,把想写的全部写出来,出版一本书,供教育部门参考,让教育界同仁和当代青少年从中受益,并承诺作该书的编审。
崔老师不用扬鞭自奋蹄。又陆续写了《生活百态》13篇。后来周耀庭不仅做了编审,还为《往事回眸》作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