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今日天气: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邹海东:从“金牌工人”到“大国工匠”
文章来源:东台文明网   点击率:2093 发布日期:2016/9/5 10:24:10
【 文字大小:    】   【视力保护:        】

在市供电公司,有一个叫响全省电力系统的工作室——邹海东技师工作室。近10年来,从邹海东工作室里飞出了10多项创造发明成果,广泛应用于电力一线工作之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邹海东技师工作室的牵头人——邹海东并非出自名校的高材生,只是一位在电力生产一线工作了30多年的老工人。瘦长的身躯,黑黑的面庞,浑身上下透着劳动者的朴实。

邹海东的工作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工作后的前15年,他没日没夜奔忙在电力设施维护第一线,从新曹变电所到三仓变电所,兢兢业业,忘我工作。世纪之交时,市供电公司成立全市一体化运作的临监控操作中心,身为班长的邹海东一年365天要有200天开着电力抢修车奔行于全市各地。2006年夏他父亲弥留之际,他正与几位同事一起站在新修建的溱东变电所齐腰深的水中忙着排涝抢险!近年来,电力部门实施“三集五大”改革举措,顺应经济发展推进集约化管理,邹海东更多地把精力集中在创新增效,提升服务上。昔日在工作实践中萌生的一个个朴素的想法,生根发芽,结出硕果了!

邹海东申请的第一个专利,是对烟雾感应器的小改进。灵感来自于日常的工作积累。一直以来,烟雾感应器都是深嵌在变电所内电力设备的上方,折卸一次就要小半天,很不方便,还有危险。邹海东反复琢磨,终于有了主意:要是弄个绝缘套杆旋下来不就行了吗。他把自己的想法与厂方技术人员商量,很快成功试制出了样品。新研制的烟雾感应器安装变以前的卡压式为旋绞式,使用配套的旋杆,装、卸只要几分钟就能搞定。

从此,邹海东一发而不可收拾,不断触动灵感,不断学习提高,不断收获成果。

近年来,电力公司全面推行集约化管理后,分散于全市各地的变电所均实现了远程临控监管。邹海东注意到,地处僻远的变电所经济有“长明灯现象”,为此,他设置了变电站现场照明远方集中控制系统,变电站接地装置常有“低级错误发生”,他研发出智能型变电站母线设备柜防误接地桩……

2014年秋,邹海东刚参加华科大机械培训归来,学的知识就派上了用场。国家电网每季发布的安全季报上通报一例安全事故,启发他找出了日常工作中熟视无睹的变电中置柜上存在的遗漏。中置柜上有一控制电源的程序锁,要靠手动开启或闭合。他与苏州国网电教中心专家取得联系,探讨改进方案,制作CAD图,用近三个月时间,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开关柜监门防护实用装置,无需手动,即可开关电源。这一设置不仅被广泛运用于全市变电站(所)中,而且受到盐城、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今年又被省电力公司表彰为群众创新二等奖。

前年1月,市供电公司策应设立全国统一报修指挥系统要求,成立配网抢修指挥班,邹海东调任第一任班长,主要任务由电力维护转为服务客户。顺着提高服务效能的思路,他很快找到了突破口。邹海东在认真研究后发现,现有受理调度体系中存在的最大弊端是效率太低。比如,发生线路故障,涉及的企业、家庭都会接连给全国总台或供电公司打来报修电话,值班人员需要一一接听,故障排除后还要一一打电话回复。有时一个晚上有几处报修,值班人员就要通宵忙着打电话。邹海东想,现在计算机技术已经很成熟了,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智能化指挥系统呢?为此,他翻开书箱钻研计算机程序控制原理,弄不懂的地方,打越洋电话请教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深造的女儿。在女儿的指点下,初步构建起有关客户服务、内部关联的基础台账,初步建立起“配网抢修指挥汇集系统”,后又进一步完善为“配网抢修指挥综合应用平台”。这一成果,被省电力公司评为优秀QC成果一等奖。应用这一系统,无论报抢修任务有多繁杂,一两个人就能轻松完成。依靠这一平台,邹海东把全班20多人分成两组,女同志主要以留守值班为主,一线的男同志则以到基层服务为主。

就这样,邹海东从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金牌工人”,又从一位在一线拼搏的“拼命三郎”升华为电网运行的“行家里手”,一位收获丰硕的“大国工匠”。他带过的班组荣获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巾帼示范岗、江苏省电力公司先进集体、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他先后被授予东台市“十大金牌工人”、盐城供电公司“十佳文明职工”、江苏省电力公司“创新能手”、盐城市劳动模范。

短评:

从整日整夜奔忙在电力抢修最前线,到潜心于搞发明创造。邹海东自述,跨出这一步,得益于电力事业的大发展、大提升。他说:“时代发展了,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了。做一名称职的劳动者,要有理想,有追求。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工匠精神”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技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时代呼唤更多劳动者实现从工人到工匠的华丽蜕变。记者 张一峰

上一条新闻:吴奇杰:心中有爱,播撒爱心一路      下一条新闻:杨亚芳:在志愿服务中 播撒芬芳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关闭】   

 
   
* 评论内容:
* 昵称: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注意: 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还没有评论,赶快抢沙发!
地址:东台市北海路8号 邮编:224200 联系电话:0515-89560617 联系传真:0515-89560666
CopyRight © www.jsdtwm.com 东台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苏ICP备110781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