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娟
“有了低保和重残救助,我们全家基本生活更有保障了,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和救急难互助会的帮忙!”日前,杨俊同从银行领回当月的救助金,感激不已。
杨俊同家住头灶镇前进村,老父亲双目失明,妻子残疾无劳动能力,8岁的女儿小学刚读一年级,全家只能靠他有限的种植收入糊口。村“救急难”互助会了解情况后,主动护送公媳二人参加评残鉴定,完善各项申报资料。今年初,协助其家庭成功办理了低保和重度残疾人生活救助等,年可享受困难救助资金达9640元。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民生建设加快推进,我市把着力点放在“托底线、救急难”上,进一步健全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率先制定政策文件,切实保障特殊群体需求。《东台市社会托底救助实施办法》全面实施,覆盖全市10种对象9万人,年投入救助资金2.3亿元,编织起一张广覆盖、全托底、高标准的社会救助网络。《东台市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和未成年社会保护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施行,根据不同儿童群体需求分类给予保障,建立起惠及不同类型儿童的补贴制度,特别在儿童重大病慈善救助上,由市财政兜底。
在保障标准上,我市严格落实自然增长机制,高标准兜底困难群众生活,各类救助标准苏北领先。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490元/月·人和380元/月·人;五保标准分别为集中供养8898元/年·人和分散供养7415元/年·人;城市“三无”老人生活补助为1060元/月·人;孤儿生活补助为集中供养1700元/月·人和分散供养1000元/月·人。至“十二五”末,全市共有各类救助对象3万多人,医疗救助近200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8亿多元。
今年,市委、市政府更是在现有救助政策均已落实到位的情况下,专门筹集了1200万元专项托底救助资金,保障那些因病、因灾等导致生活困难的特殊群体基本生活,让更多的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好政策关键在落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针对救助政策不能沉到底、有些困难群众的信息上不来的问题,我市创建“一站式”民政服务窗口,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一表代理”社会救助办理工作机制,探索成立遍及全市村居、社区的“救急难互助会”,确保困难群众求助不走弯路,政府部门救助及时到位。
村居“救急难”互助会就是我市落实社会救助政策的一项创举。互助会吸纳村居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和成功人士等爱心人士参加,帮助宣传救助政策,为年老体衰、大病重残、智障失能困难群众及时申请相关社会救助,帮办有关证明材料,对困难群众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救助。目前,已发展到382家,基本实现了全市村居全覆盖,先后为困难群众帮办救助手续9000多件,惠及特殊群众4.8万人次。这一做法,被省民政厅评为“2014年度江苏省现代民政建设十项创新优秀成果”,并被《新华日报》和《中国社会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