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东升 戴海波
近日,记者在五烈镇新204国道沿线看到,辞郎、大同、郑介、唐介等村,一栋栋钢架结构大棚拔地而起,村民们在大棚内忙碌着。该镇积极推进秋播农业结构调整,利用腾出的土地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像这样的调整在全市各镇村随处可见。秋播以来,全市上下围绕秋播10万亩农业结构调整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出台激励政策,培植经营主体,严格督查考核,将农业结构调整真正落到实处。目前,各镇的农业结构调整台账资料齐全,有结构调整图、有GPS定位、有前后对比照片,总体呈现出集聚成片、因地制宜、融合多样等特点。据统计,全市共落实农业结构调整面积11万多亩,其中30亩以上连片田块349个,面积3万多亩,西部地区镇发展设施农业面积近两万亩。
近年来,我市把农民增收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秋冬时节,引导设施农业集聚规模发展。“两路五片”建设成效显著,204国道沿线的五烈镇在辞郎、大同、郑介、唐介、进洋及甘港等村共落实设施农业面积1470亩,其中进洋村380亩,已搭棚260亩。610省道沿线的梁垛镇在鹤土仑、兴鹤、中南和董贤等村落实1322亩,仅中南村就落实577亩。目前,地块已全部耕翻,培肥,棚架已到田头。时堰镇在610省道两侧500米范围内的红庄、茂富、双溪、丁谢4个村,落实设施农业面积1700亩。
与此同时,各镇紧紧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结构调整。里下河地区地势低洼的村,变短板为优势,引进发展浅水藕等水生作物示范种植,其中五烈镇双超村新增浅水藕400亩,溱东镇鲍南村发展浅水藕350亩;东部镇在继续扩大瓜果蔬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中药材等特经作物种植,弶港镇东风村发展400亩贝母,头灶、弶港、唐洋及三仓等镇拟发展甜叶菊1.18万亩。
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上,全市农业结构由单一传统粮食改经济作物向传统粮食改粮菜轮作,立体种养、休闲观光、循环农业发展,进一步增加农业种植比较效益。溱东、五烈镇积极发展稻田养蟹、养虾,稻鸭共生等粮食立体种养,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其中五烈镇拟发展500亩稻田养殖;五烈、南沈灶、东台镇积极发展葡萄、西瓜、草莓休闲采摘;时堰镇拟引进300亩牡丹示范种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