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全市“放飞希望·成就梦想”主题电视演讲活动成功举办。从即日起,本报开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栏,展示创业者的风采,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让越来越多的人想创新、敢创业、创大业,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大潮中。
记者 周洪悦
皮肤黝黑,一副北方汉子模样的刘俊,今年刚刚30岁。他常笑着说,别看我现在像个庄稼汉,几年前我也是一名“小鲜肉”。
2009年夏天,刘俊大学毕业,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怀揣着青春的梦想,一头扎入大都市的滚滚潮流中。那一年,刘俊在苏州找到了一份工作,本以为从此扎根大城市的他,却在光鲜亮丽的都市里始终感觉茫然和不甘,茫然的是偌大的城市找不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不甘的则是大好青春不拼搏就会白白逝去。
说好的未来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刘俊。这期间,经常与父亲通电话的刘俊,听着父亲絮叨田里的活计、家里的豆制品厂、猪场。听得多了,他心中渐渐有了想法,几经思考,刘俊决定回到家乡,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2010年年初,刘俊毅然收拾行装回到家乡。呼吸着乡间的清新空气,看到民风淳朴的乡里乡亲,他找到了阔别已久的归属感和踏实感。
回来后,亲朋有着很多不解,“年轻人都想跳出农门,往大城市挤,你怎么又回来了?”刘俊有着自己的想法:民以食为天,农业发展大有前途。“务农这么辛苦,你受得了吗?”刘俊的父亲也有疑虑,刘俊没有过多的解释,他打算用行动证明自己的决心。刘俊回来后跟在父亲后面,做豆制品、喂猪食、种收庄稼,从最基本的学起,改头换面做农民,很快就适应了务农生活。
当时,刘俊父亲创办的溱东豆制品厂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年豆制品加工量达到1800吨左右。每每看着堆积如山的豆渣只能有一小部分被家庭小猪场消化掉,刘俊感到非常惋惜。如何才能变废为宝呢?通过反复市场论证,他发现利用豆制品加工厂产生的大量豆渣作饲料发展生猪养殖,猪粪集中收集,通过沼气罐发酵,产生的沼气全部作为豆制品加工燃料,沼液作为有机肥料,形成“豆—猪—沼—粮”立体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这样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敢想敢做的刘俊在父亲的支持和帮助下,于当年投资500万元创办了市国兴生态养殖场,年饲养生猪8000—10000头。同年又投入200万元,新上了1200立方的沼气罐。就这样,豆制品厂和养殖场的豆渣、猪粪都有了去处,沼气提供的能源,供应部分豆制品生产,夏天一天能节约燃料费300元左右。随着第一步计划成功实现,刘俊又想到将剩余的沼渣沼液用于农田施肥。刘俊和父亲商量,决定用家里的10多亩田做试验,种植水稻。使用沼渣沼液施肥后,水稻病虫害减少了,虽然亩产量比普通稻田低,但拿到市场上试销,价格是普通大米的5倍,亩收益至少是普通稻田的2倍。
规模大才能使效益最大化。2014年刘俊流转了420亩土地,牵头创办市国兴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投入近200万元,购置了大型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植保机、烘干机等机械设备,推行高效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
2015年初,刘俊再接再厉,又创办了市国兴循环农业示范园。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000万元,通过2-3年建成2000亩基础设施配套的优质绿色大米生产基地,推行“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的立体生态循环模式,形成“豆制品加工——生猪健康养殖——沼液(沼气)利用——有机肥生产——优质绿色大米种植”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全市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刘俊的项目区主要产品有“溱禾”牌优质无公害大米、优质商品猪、“国兴”牌豆制品、“青蒲”牌河蟹、溱东老鹅及优质有机肥料。同时,刘俊还邀请了扬州大学农学院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成功注册“溱禾”大米商标,并成功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目前,“溱禾”大米已经走出东台,“闯”入上海、苏州、无锡等地多家大超市。
2016年,刘俊拿出100亩田试验稻田养鸭、稻田养蟹,进行复合种养新模式试验,进一步增加田亩收益;投入300万元新上沼气二期工程;开办稻米加工厂,拉长产业链;新建有机肥料厂,处理周围农户畜禽粪便……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回到家乡六年多,刘俊用自己的行动证实,农业是需要运用科学和智慧的事业,他的青春在这片土地上流光溢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