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在我们这个城市,有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工作在毫无遮蔽的烈日下……马路上、工地里、田野中,他们用自己的辛勤汗水让整座城市更加美丽。本期我们就来跟随高温中的四位劳动者。
7月8日上午11点12分,一辆黑色的别克车在台城望海西路缓缓靠边,司机摇下车窗后,一股热浪扑面袭来,强烈的光线刺着双眼,眼前一位名叫周宇的交警礼貌地向他敬礼示意,例行检查着驾驶证件……这已经是周宇连续工作的第六个小时,站在地表温度超过40度的马路中,汗水早已经浸湿身上的衣服。
周宇是我市交巡警大队一中队的一位民警,他所工作的磊达广场路口岗点以及周边责任路道,处于市区商业繁华地段,北边有东亭菜场,西面是启平小学,每天都面临着极为复杂的交通状况,在近日的高温天气中,周宇像往常一样,坚持每天高峰站中指挥疏导交通,平峰巡线严查闯红灯、机动车违章停靠等各类违章违法行为。“夏天路人普遍心情烦躁,大家都想尽快离开烈日炎炎的马路。”周宇告诉记者,在高温天气里工作最大的难度还不是气温,而是人们的不理解,因为格外炎热的天气,闯红灯这样的违章行为相较平时更为频繁,面对这样的情况,周宇始终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无论面临着怎样的冷眼与抱怨,他总是耐心地向对方说明违章行为的危害,坚持沟通,避免无谓的冲突。
早晨七点原为交警们的固定上班时间,然而在最近一个月里,为了服务全市创卫工作的大局,周宇的上班时间整整提前了一个半小时,早晨五点半,他与城管队员们一起维护着城南菜场的交通秩序,指挥人流疏散,排放车辆,周宇事事倾力而为,一个半小时后,周宇准时到岗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漫长的露天工作让一切防晒措施都丧失了效果,机械枯燥的重复劳动也带来了巨大的体力消耗,他笑谈自己每到上午九点钟肚子就已经饿得咕咕叫,坚持到12点钟下班后才能吃上东西。在这以前要补充体力只能站在太阳伞下大口大口的喝水……
7月6日这一天早晨,周宇不顾即将临产的妻子,依旧四点半起身洗漱吃饭,像往常一样准时到岗工作,他深知妻子身边无人照料,然而在工作与家庭的两难抉择中,他还是决定将工作放到首位,三个小时后,他接到了妻子打来的电话,这时候的他才开始心急如焚,向大队领导请假火速赶回,将羊水破裂的妻子送往医院,站在医院病床前的周宇内疚不已,但妻子却原谅了他。谈及此事,周宇不无动容地说,自己的工作一半是自己做,还有一半则靠家人的支持。就在第二天早晨五点半,一起工作的同事们又在城南菜场的门外看到了周宇的身影。
今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周宇的责任路段交通畅通有序,未发生一次堵塞,在高温天气中,他凭着一股韧性与责任心,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积极性和严明的工作纪律,在马路中央不折不扣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与使命。 高温来袭,热浪扑面,市民们都想着法子避暑乘凉,此时最痛快的算是在空调间里吃着西瓜了。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戴遮阳帽、身穿橙黄色服装,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挥舞着手中的扫帚,挥洒着汗水,默默地为城市的整洁而努力。他们再平凡不过,也许有人叫他们“扫地的”,但他们有个更美丽的名字叫做“马路天使”。
记者在金海东路见到的陈美芳就是其中之一,“我已经做了几十年的环卫工了,辛苦算不上什么,什么样的活儿总要有人干啊。”面对火辣的太阳,陈美芳和其他同事一样,也是“全副武装”,长袖长裤,外罩橘色安全标志服,头戴宽檐遮阳帽,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陈美芳幽默地告诉记者:“为了防晒必须把自己裹严实了,不然会被‘烤焦’的。”
下午3点多的太阳正是最热最毒的时候,陈美芳挥动着大扫帚,清扫着人行道上的灰尘、瓜皮纸屑和落叶,有时好不容易将垃圾推成一堆时,一阵热风吹来,落叶灰尘被吹散了,又得重新扫起来。当陈美芳将清扫好的一堆垃圾倒入垃圾车后,记者就看到豆大的汗珠不停地从她的额头上冒出。陈美芳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了擦汗说:“都已经习惯了,在夏天,衣服湿了再干,干了再湿,总要来来回回好多次。”说完,陈美芳拿起随身带的水杯,狠狠地喝了一大口。“汗出得多,水喝得也多,每天起码要喝上个四五杯。”不过,陈美芳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周围有很多热心的市民都会主动提供茶水给他们喝。喝完水,在简单的休息之后,陈美芳又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据了解,每天早上5点起,环卫工人就要开始全天的第一次清扫,到了下午2点,他们开始第二次清扫,其余时间则负责保持路面干净整洁。“我今天是下午3点到晚上6点的班,提早了1个小时出门,想趁着中午行人和车辆少的时候把自己区域内的卫生打扫干净。”当被记者问及有没有节假日时,陈美芳笑着摇了摇头:“节假日的工作量就更大了,春节的鞭炮屑、清明的纸灰、秋天的落叶都得使劲扫。像现在,西瓜皮、水果核就是个大问题。”
陈美芳非常珍惜她的工作。即使这份工作工资低、劳累辛苦,工作量大。“其实最困难的还不是这些,真正能体谅我们工作的人很少,在公交车站、商铺门口,行人乱丢乱扔垃圾现象仍然很普遍,干净的环境总是很难维持,这种苦恼真是无处诉说。”陈美芳显得很无奈。陈美芳今年已经64岁了,子女们也一直劝她不要再干了,但是当陈美芳看到街道被自己清扫得干干净净时,她就会感到非常开心,“这份工作即使再苦再累,看到干净的路面,欢笑的行人,我就会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老家忙完了田,宿迁人朱明天就在老乡的介绍下来到东台务工,每天顶着太阳在工地上干活,如今进入了高温季节,朱明天也成为了城市里最辛苦的工作者之一,“我当然知道干的是天热的活儿。”53岁的朱明天一脸憨厚地向记者说道,田里可比工地上热得多了,自己是庄稼人,走南闯北支援各地工程建设,干过的苦活累活多了去了,这点活儿根本算不了什么,就在东亭南路修筑工程的工地上,朱明天一天能领到120元的工钱,
朱明天这组一共八个人,每日6点钟准时到班,大家轮流协作铺设地砖,工头给他们煮上绿豆汤凉着,每到换班或是休息的时候都会送上来给大家喝两口,在现场记者发现,朱明天头上戴着一顶草帽,并且和工友们一样穿着汗渍斑斑的长袖衬衫,虽然天气格外炎热,然而纵使是汗流浃背,身上湿了又干,朱明天却不敢换上凉快的背心短袖,“早些年也曾经在大夏天里赤膊干过活儿,但是背上晒得实在吃不消。”朱明天和工友们告诉记者,纵使是这样的全副武装,胸口露出来的皮肤也时常晒蜕皮,在被问及如何防晒时,朱明天听完之后愣了一下,随之只是“呵呵”一笑。
7月8日上午10点钟,在东亭南路的施工现场,朱明天正操作着一架翻斗车,沿着马路牙子南北两地来回迈着步子,在几名工友的协助下,一块数百斤重的大理石被艰难地架上了翻斗车,朱明天沉下身子抓稳车把子,凭着经验一边平衡车体,一边拉动着翻斗车,到达目的地之后,他调转车头,算好距离抬起车把,将车上的石头卸下,轰然一声闷响,当大理石栽到了地上,朱明天便起身返回,身后每隔几米便横躺着石块。类似这样的机械劳动朱明天每天来来回回要做上上百次之多。搬来的这些石块也将成为拓宽后的东亭南路的一部分。
每天中午12点,朱明天和工友们领到盒饭之后席地而坐,边吃边聊不亦乐乎,大家狼吞虎咽地吃完之后,就地躺在滚烫的地上稍作休息,待到下午2点半,随着工头一声喊,大家准时开工,然后一直干到日落西山,和在上海、广州打工时一样,朱明天晚上躺在床上时常拿出手机给老家的妻子打一通电话,朱明天的工作并没有休息日,如此的工作每天都在继续,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东亭南路的改扩建工程将会持续到今年年底,朱明天的活儿还有漫长的数月时间。 烈日当空,梁垛村西一处稻田地表已有近50度的高温,泥土里蒸腾起的一阵阵热浪中,这个时点已经少有农民出门劳作,夏宝元老汉却背着农药喷壶在田间迈着步子,这时他恰巧碰到了镇里的农技员张礼霞,对方摘下帽子连忙向夏老汉摆手。张礼霞开着电瓶车刚刚巡视完自己挂钩的临塔村,见到田里有人,她赶忙奔去劝说夏老汉避开高温时段喷洒除草剂,以防中毒中暑。
张礼霞是梁垛镇农技站的一名农技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已有20多年的时间,如今进入高温季节,正巧到了稻子的分蘖期,为了应对杂草丛生的状况,张礼霞每日下村指导农民用药除草,“在天气极热的时候是不能喷药的,药水在田里挥发速度快,人这个时候下田很容易中毒”,张礼霞告诉记者,有些村民顶着烈日下田干活,不怕吃苦的劲儿非常感人,但却非常不科学,自己每逢遇上这样的人,总会将他们劝回。更多的农民选择趁早凉下田劳作,然而每当他们回到家中时,田野里却依旧能够看到张礼霞观测农作物的身影,连日来,张礼霞的脖颈、手臂都被晒成了古铜色。
高温天气没有改变张礼霞一线工作的务实精神,她连日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她注重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负责与村科技示范户对接服务。在田间地头根据各户的具体情况,量体制订各户的技术指导方案。帮助他们选择高产优良品种,科学合理安排种植布局,指导关键技术的应用。对于老百姓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张礼霞总能做到不厌其烦,随喊随到,耐心答疑,引导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直到让农民满意为止。凭着火热的为农服务热情,不少老百姓都亲昵地叫她“张指导”。
在张礼霞的精心指导下,临塔村实现了农业新技术应用五统一,即统一优良品种、统一适期播种、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水运筹、统一机耕机收。良种应用率多年来保持95%以上,水稻应用淮稻7号、小麦应用扬麦16号、油菜应用秦优10号等新品种,提高产量10%以上;推广应用的水稻塑盘旱育秧技术、机插秧技术,改变了数千年来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种植方式,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近年来,张礼霞先后独自承担东台市土肥站试验项目80多个。在试验过程中,张礼霞展现出了非凡的定力,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她总能够排除外界影响,精益求精认真把握好每一个环节,让每个试验都取得了成功,获得预期的效果。为全市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得到了省农委和市农委领导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