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时堰镇兴办了宝伦、树智、金秋、如英等四个粮食种植家庭农场,耕地涵盖五星、进胜、茂富、红庄、新嵇、嵇东等村(居)。2013年上半年,这四个农场因符合农业部规定的“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基本条件,全部经市委农办认定,并经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年内他们已收获了麦稻两熟,顺利完成了秋播。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一)
1、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四个农场的土地流转大致通过三种途径:一是原已流转外包用于规模种植大棚蔬菜的土地,现因西瓜等果蔬需要轮作换茬,直接流转给农场主种植粮食,计1178亩,这是大头。金秋、树智两个农场就是采取这种方式。二是村民委员会根据农场主的意向,确定需要流转土地的区域范围,然后与承包户逐一协商落实。这种方式工作量较大,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如英农场便属于这种方式。三是农户主动要求将承包地流转给农场主种植,双方面对面洽谈商定。宝伦农场大部分土地就是这样流转的。因土地流转途径不同,亩租金也不一样。高的树智农场每年1000元;低的宝伦农场只有400元。但不论何种方式,都按照江苏省农委有关文件要求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签订正式合同,具体明确了流转土地的面积、年限、转包价格、转包金的交付时间和方式,保护了双方的合法权益。
2、实现了规模经营。四个家庭农场共有耕地1498亩,场平374.5亩,远高于上级有关建立家庭农场的初始标准。经营规模最大的是树智农场,达678亩;最小的是如英农场,为120亩。有的农场尽管耕地分布在2-3个村(居),但土地连片,便于大型农业机械耕作。
3、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以树智农场为例,农场主张树智
2012年来投入近百万元,先后购置了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流水线播种机、高效植保机等农业机械20多台套,不仅自家农场从耕地播种到收割脱粒全程机械化,还为周边村民插秧、治虫和秸秆还田约3000亩/次。张树智一家4口,人均种植面积达到170亩,劳动生产率比当地农民提高了30倍以上。其余3个农场拥有的农业机械数量虽多少不一,但通过雇机作业的办法,劳动生产率也大幅度提高,实现了规模效益。
(二)
随着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力向城镇、向二三产业转移,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家庭农场的应运而生,为今后农村“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1、有利于粮食增产。四个家庭农场虽然刚刚起步,但麦稻两熟都取得较好收成。平均亩产小麦873斤,水稻1202斤,年亩单产2075斤,比一般农户高出10%左右。其中产量最高的是树智农场,小麦亩产950斤,水稻亩产1350斤。增产的原因,农场普遍采用机械插秧,与一些搞直播的农户相比,延长了水稻的生育期,避免了“寒露风”可能带来的减产。且机插秧通风透光条件好,再加上合理的水浆管理,稻子的千粒重高。据张树智介绍,他家农场所产稻谷出米率达到78%,而一般农户出米率仅72%左右,高出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他每亩稻谷可多出米81斤,相当于再增产了百斤粮食。
2、有利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水稻生产为例,一般农户灌水由机工承包。机工为节省油电开支,尽量减少打水次数,农户则用喷施农药的办法倒逼机工打水。在整个水稻生长过程中,喷药达12次之多,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用的太平药。而家庭农场自备水泵灌溉,不受外人制约。病虫害防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适量用药,一般只喷五六次,最少的树智农场仅3次,同样达到防治效果。这不仅节省了购药和用工成本,也大大降低了粮食中的农药残留。
3、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水乡种田,家积肥、绿肥等有机肥料已基本不用,更谈不上罱泥划渣。秸秆还田虽好,可一家一户的小块耕地只能使用手扶拖拉机,对秸秆无法粉碎。四个农场因土地连片,麦、稻收割后,能用大型拖拉机将秸秆切割翻耕还田。每亩一茬秸秆的还田量在千斤以上,两茬可少施用尿素80斤左右,节约成本近百元。更重要的是,秸秆还田,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有效地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培肥了地力,为持续增产奠定了基础。
4、有利于农民和农场主双增收。西部水乡种一亩粮食的年收入,不计算自家投入管理的劳力,在支付购买种子、化肥、农药以及雇佣机械作业(如耕种、栽插、灌溉、治虫、收脱等)的费用后,纯收益不过三四百元。流转给农场所获得的土地租金,至少可达这一水平,高的超出一倍。土地流转后,已在外打工的劳力农忙时不必请假回乡,未务
工的也能外出务工。位于五星村8组的如英农场承租的120亩耕地,涉及40多户,流转后有30多名劳力外出打工,年可增收90多万元。农场方面,增收的效果也相当明显。宝伦、树智、金秋、如英四家纯收益分别为39. 42万元、89. 50万元、10万元和25. 44万元。这在普通农家是不可想象的。
(三)
时堰镇在较短时间内兴办起4个家庭农场,占我市家庭农场总数的1 / 5以上,决不是偶然的。新世纪以来,该镇工业化、城镇化进展迅速,且毗邻兴化市戴南、张郭两镇,吸引了大批劳力向二三产业转移。2012年,该镇经济总收入为95. 23亿元,其中非农收入91. 10亿元,比例高达95. 66%。这个镇的大多数农户,农业收入在家庭生活中已无足轻重。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些农户愿意流出自己承包经营的土地,使家庭农场的诞生成为可能与现实。从时堰镇发展家庭农场的过程中,我们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1. 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有效途径。农业集约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所谓农业集约化,就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期既能取得更多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减少单位农产品劳动耗费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时堰镇4个家庭农场以自身的实践对此作出回答。如树智农场,在支付每亩1000元的年租金后,亩纯收益仍达到1320元。其根本原因就是经营者通过加大资本、设备和技术的投入,从规模化、机械化中降低成本,增加产量。在树智农场,水稻从育秧到栽插结束(含种子、肥料、农药和机械折旧,下同)支出费用为80元,农户委托承包则需180元;治虫为40元,农户需170-180元。所需生产资料农场从生产单位直接购进,比农户从市场购买价格又要低25%左右。其他农场即使同样雇机械作业,因土地面积大,好操作,每一亩次的单价也比农户低10-20元。
2. 较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办好家庭农场的根本。在四个农场中,树智、如英和宝伦三个农场的经营者都有多年大面积承包土地种植或组织农机合作社跨区作业的经历,金秋农场的经营者曾在乡镇农技推广单位工作,有高级农艺师职称。他们不仅是农业生产上的行家里手,而且懂经营,会管理,同时,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兴办家庭农场准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在我市农村,像这样的能人还有很多,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好政策将会给他们创造更多机遇。
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是发展巩固家庭农场的前提。近几年来,时堰镇在上级政府支持下,围绕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投资1200万元,改造了57座排灌闸站,加固了圩堤,整理了沟渠,区域内水电路桥配套。正是有了这些基础设施,提高了抗灾能力,方便了交通运输,农场主才敢于放心大胆地投资创办家庭农场。时堰镇打算,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还要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4、加强服务是办好家庭农场的保障。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农村经营主体,一切都在摸索之中。经营者4人中有3人来自外镇,时堰镇党委、政府和镇村干部对他们一视同仁,关心扶持,做好土地调整、技术指导等各项服务工作,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保证了农场的正常生产经营。我们在座谈走访中,农场经营者都非常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