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今日天气: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牛王”的“致富经”
文章来源:东台文明网   点击率:461 发布日期:2014/3/14
【 文字大小:    】   【视力保护:        】

    “今年春节前,我卖掉60多头成牛,一头牛平均能卖到1万4千元以上,可以净赚8000元,总共获利近50万元……”近日,在梁垛镇沈倪村5组,被村民们称作“牛王”的唐春林,喜滋滋地给笔者算起了他今年的收益。

    说他是“牛王”一点都不为过,现年62岁的唐春林已经有27年漫长的养牛历史,正是凭着他像牛一样的韧劲和吃苦耐劳的品性,使他从一名默默无闻,靠养牛养家的“牛郞”逐渐成为一名远近闻名,养牛致富的“牛王”。

    回忆起养牛的经历,老唐告诉笔者,他小时候是个“放牛娃”,年轻时是个“放牛郞”,曾帮助生产队里养牛、养猪。结婚成家后,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精明能干的他开始“不安分”起来,在与妻子商量后,做起了贩运木材生意,长年奔波在江西、浙江等地。几年下来,木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一下子就成了当时人人羡慕的“万元户”。然而,好景不长,1986年,当他投入所有的积蓄欲做一笔大生意时,没有料到20多万元木材货款全部被骗,一夜之间使他倾家荡产,全家的生活也再度陷入贫困之中。

    一年后,一心想赚钱早日摆脱贫困的他,思前想后便拣了个最容易上道的事来干——养牛。因为他养牛有经验,不用现学,是轻车熟路。1987年,他向乡邻举债3万多元,在自家院子里盖了3间牛舍,买进10多头小牛犊,重新当起了“牛郞”。通过养小牛卖大牛,挣个工夫钱,让一家人生活有了着落。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老唐不断分析市场行情,发现牛价稳中有升,而且他饲养的品种“海之水牛”,品质优良,收益稳而高。于是他通过自繁自养,滚雪球式发展,不断扩大养殖规模。2002年,他投资10多万元,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钢架牛棚,办起了养牛场,牛的数量也迅速增加到100多头。实现规模养殖后,为了让牛群吃到新鲜的青草而快速生长,他每年开春4月份,都让儿子和儿媳将所有的水牛用卡车来回20多趟,运到离家100多公里的弶港海边天然草场,自己则和老伴来到海边搭建帐篷放牧牛群,一直到10月份,再将牛一车车拉回圈养过冬。而牛过冬时吃的饲料则是村民们废弃的稻草、玉米秸秆等,所以他每年都大量收购稻草、玉米秸秆达100多万斤,不经意间,既为乡邻们增加了收益,而且也解决了农村秸秆乱抛乱烧、污染环境的大问题,为秸秆利用找到了一条新途径。说到这一点,老唐颇有自豪感。

    谈起20多年的“养牛经”,老唐则是一脸轻松。他告诉笔者,水牛体质强健,抗蜱耐粗,除了怕热外,不怕风、不怕雨,不像猪、羊、鸡那样骄惯难侍候,而且得了病也不怕,镇里兽医站的陈勇、任吉祥等兽医师每年都及时来免费为牛进行防疫。他又说,养牛看似粗活,也要掌握门道,了解牛的特性,摸准“牛脾气”,做到科学养殖。他竖起4个指头告诉我,牛有4个胃,成牛喂养时,要粗、精饲料搭配,如果一味喂食稻草或玉米秆等粗料,成牛难以长膘,生长非常缓慢;但如果长年嫩草等饲料喂得多了,食物不进牛的瘤胃而直接进入牛的蜂巢胃,又容易造成牛的肠梗堵,同样把牛喂垮不长膘。还有,牛也需要交流,让牛心情好,那也爱长……他说起养牛经来简直滔滔不绝。

    目前,老唐的牛场规模已扩大到196头,其中母牛86头,牛场的两排牛槽后面拴得满满的。说到今后的打算,老唐信心满满地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发展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这给我增添了信心。这两年,牛价又遇到了“牛市”,我打算扩大养殖规模,争取翻一倍,超过400头,年收入争取突破100万元。”

上一条新闻:老年人出行新方式      下一条新闻:市农委“四字诀”推进教育实践活动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关闭】   

 
   
* 评论内容:
* 昵称: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注意: 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还没有评论,赶快抢沙发!
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CopyRight © 东台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