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走在对外开放的前列,谁就占领了发展高地。近年来,我市以加快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为先导,以突破重点项目、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为关键,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为重点,以加强开放载体建设为支撑,以优化环境为保障,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广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最大限度地释放资源优势。
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
【报告点击】坚持对内对外开放互促并进,突出扩大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经济领域开放,注重拓展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开放,在更大范围内引进项目、资本和人才,加速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延伸阐述】市商务局局长丁素兰说,对外开放要坚持“市外即市内”的理念,把扩大对外开放与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对接央企相结合。以更大力度“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扩大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国家战略机遇,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加强与跨国公司、国内行业领军企业、上市公司的战略合作,实行借力发展、借梯登高。
在利用外资上求突破。在大力开展驻外招商、代理招商的基础上,注重依托区位、载体和生态优势,发挥境外招商联络处的作用,实实在在招引一批重大外资项目。围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格局,鼓励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尝试在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等服务业领域引进外资。鼓励发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加快建设2.5产业园以及仁达物流、中储棉海东物流和鹏涛物流。
促进外贸转型升级。着力培育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优势。引导机电行业企业新上研发技改项目,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出口产品品质。鼓励外贸企业积极培育和申报出口品牌,支持生辉电子、富安茧丝绸、溱标不锈钢和金丽达家纺申报国际知名品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指导家纺、服装、农水产品等传统企业延伸产业链,纺织机械、木工机械、食品机械和不锈钢行业提升产品质量,加强新品研发,推动转型升级。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扩大对外开放和鼓励发展电子商务奖励政策,落实对引进重大外资项目、外贸企业争先进位和发展培育电子商务的奖励政策。出台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出口产品认证、境外品牌推广、出口信用保险和应对贸易摩擦地方政策补助。鼓励支持农水产品、电子照明出口基地建设。
加大开放人才引进。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既注重重大外资项目引进,又更加注重外来人才、先进技术引进。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优势,探索人才的“柔性流动”,发挥和完善现有人才奖励政策,由“为我所有”向“为我所用”转变。高标准建设海外人才创业园,力争到2015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对领军人才及团队给予重奖。
进一步推进开放合作
【报告点击】加强与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以及央企、外企、大型民企的战略合作,推动项目投资向园区共建拓展。
建立友好城市合作机制,深化与韩国大邱市达西区合作,尽快启动韩资工业园建设。主动承接上海自贸区辐射,探索建立与自贸区内总部经济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争取设立一批生产制造和物流基地。
【延伸阐述】创新招引外资方式。充分发挥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招商联络处和北京、上海、杭州、福州、深圳等招商办事处的作用,积极加入上海国际商会等商会组织,广泛推介东台区位、产业和生态优势,吸引更多要素向我市集聚。积极启动欧美招商和产业合作,尽快在欧美设立招商联络处。
注重项目品质。坚持把招商选资与产业基础、资源优势、转型升级相结合,全力主攻特色产业重大项目、新兴产业高端项目、现代服务业品牌项目和现代农业龙头项目。鼓励境外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外商投资科研、文化、教育、卫生、旅游、基础设施等领域;突破重大外资项目,坚持围绕项目抓外资,以考核外资项目为导向,瞄准世界500强,着力招引龙头型外资项目。
强化对外贸易交流。主动分享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引导物流、机电、新材料等企业在上海自贸区注册,借助自贸区推进企业与国际市场融合发展,探索建立与上海自贸区内总部经济产业联动发展机制,争取一批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生产制造和物流基地。积极发挥我市与世界500强及关联企业已有合作关系,拓展贸易空间,实行以贸引商。
支持境外投资合作。完善“走出去”产业激励政策,鼓励纺织、机械和建材等传统优势行业在境外设立生产和加工基地。鼓励磊达集团、峰峰钨钼等企业境外投资和资源项目合作开发,积极推动永拓金属制品在伊朗合作开发矿山和冶炼。支持东达集团等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推动东达集团并购意大利立泰公司,将国外企业现有营销渠道为企业所用。支持华大水产、光亚集团在日本、欧洲设立海产品营销网络和生产加工。鼓励企业自担风险到境外承揽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支持泓建集团承接境外工程分包和总承包业务。
进一步提升开放功能
【报告点击】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生活设施等功能配套,加快建设宜业宜居的开放城市。以海关、商检办事机构成立为新起点,积极争取海关、商检通关一体化试点,抓紧设立沿海保税物流中心等平台,为开放型经济发展打造新的优势。
【延伸阐述】营造优良开放环境。抓住和用好我市被列入江苏20个中心城市组群的机遇,注重发挥空间大、生态好等优势,以“四城同创”为抓手,加快建设宜业宜居的开放城市。着力提高城市品质,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创新平台、生活配套等功能建设,完善公共场所外文标识,为外籍人士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围绕打造苏北最佳服务环境,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建立健全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审批绿色通道,促进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建优开放载体,以“载体建设年”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园区承载功能,创新园区管理模式,汇聚更多产业要素,经济开发区加快实施东扩工程,重点发展新材料、机械电子产业,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沿海经济区以建设国家级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为目标,全力招引新能源及装备、绿色食品、海洋生物等产业项目,尽快建成省级开发区;城东新区加快推进纺机产业园、风光电产业园、科技软件园等“区中园”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的新城区;西溪景区依托历史、人文、生态资源,吸引文化创意、动漫设计、特色旅游等项目,加快建设国家4A级景区。
推进海关、商检办事机构尽快设立运行,创造条件争取海关、商检通关一体化试点。深化与韩国达西区合作,启动韩资工业园建设。主动接受上海自贸区“溢出效应”,充分发挥仁达物流保税仓库、海东物流作用,打造最优开放服务平台。
完善外贸服务平台。培育和引进金融、物流、代理等专业外贸服务中介机构和平台企业,帮助外贸生产企业提供报关、报检、物流、银行、保险、退税等专业化服务。加快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登记备案制和注册资本认缴制进程,积极探索“清单化审核、备案化管理”的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快速审批方式,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年度经营状况网上申报制度。按照“园内事园内办结”原则,逐步将项目审批备案事项委托给经济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区,完善市政务服务中心沿海分中心功能配套。
进一步培育开放文化
【报告点击】大力弘扬“有情有义、有胆有识、有为有位”的价值取向,增强开放包容意识,造浓开明开放的社会氛围。加大城市对外宣传力度,拓宽思路,创新办法,多渠道、全方位宣传东台,充分发挥境内外招商机构作用,积极加入上海国际商会等商会组织,广泛推介东台区位、产业和生态优势,吸引更多要素向东台集聚。
【延伸阐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力培育和宣传开放典型,增强全民开放包容意识,造浓开明开放的社会氛围。积极宣传东台地方特色文化,展示东台人文魅力。加强在重要媒体和招商目的地的宣传,塑造开放创新的城市形象,提高东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参加南京艺博会、深圳文博会、义乌文博会等各类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东台文化产品,学习外地发展文化产业经验。继续举办发绣艺术节、少儿二胡艺术节、董永七仙女文化旅游节等各类文化艺术节,组织书画家笔会、展览销售、二胡艺术对外交流活动。鼓励企业通过冠名等形式参与文化节庆活动,活跃城乡文化市场,拉动文化消费。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平台建设。建设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布局的统筹规划,坚持标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
鼓励文化产业项目向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发挥文化产业园区特色明显、人气较旺的优势,吸收相关文化产业项目进区经营,形成特色明显、产业高度集中,具有独特人文氛围的文化产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