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今日天气: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老党员贾宝珠: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文章来源:东台文明网   点击率:2148 发布日期:2016/7/20 10:53:19
【 文字大小:    】   【视力保护:        】

徐勇  周易山  徐良观

头上戴着一顶遮阳帽,上身穿着短袖衬衫,两条裤腿上还打着现在已不多见的补丁,手里正挥动铁锹,把自家田里的泥土铲到路上,那被洪水冲得像犬牙一样的小路上铺上了一层新土。老人专心致志地劳作,以至于老伴叫了好几声他才听到。7月12日上午,去南沈灶镇贾坝村9组采访87岁的老党员贾宝珠,老人正在屋西侧的小路上忙活。

回到屋里,老人安排我们坐下来,随手开启了吊扇的开关,电风扇呼呼转起来,屋里充满了清凉。随行的镇老区促进会周易山、村老龄委主任陈永康与他一起聊起了家常。贾宝珠思路清晰,嗓门大,精神好,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位近九旬的老人。

贾宝珠年轻时在上海卢湾区运输公司当搬运工。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动员城市居民下放农村,减轻城市负担。当时年仅30岁的贾宝珠想:我来自苏北农村,现在国家有困难,我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到农村去。于是他就于1960年回到了南沈灶镇贾坝村。回到家乡后,他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吃苦耐劳,乐于助人。1971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参加了公社组织的贫宣队,贫宣队解散后,他回到了生产队,担任了生产队副队长,带过河工,在头富河水利工程上,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水利工程完成得又快又好,成为全公社的样板队。他发明的“四个一点”(上工早一点,下工迟一点,担头大一点,脚步快一点)的方法在全公社推广,促进了全公社水利工程又快又好地完成。

贾宝珠老人不是富翁,他们两口子的年收入有限。他没有退休工资,从2002年开始,上海市人社局每季度给他们这些60年代动员回乡的人员发个百把元,叫回乡补助。2003年后才开始每月补助150元,到现在每月的回乡补助渐渐涨到2040元,外加医保100元。可是每逢看到有困难的党员或群众,老人总是慷慨解囊。他说:“我小时是个孤儿,见到群众有困难,不帮心里就难受。”

老党员陈世德、陈玉林都是建国前老党员,生活比较困难,从近二三年开始,贾宝珠经常去看他们两,每回都给钱,让他们买点营养品。贾宝珠告诉我们:“我给的钱也不多,但代表了我的一份心意。”

 对困难党员如此,对有困难的群众也是如此。2015年,八组村民崔晓平的儿子突患病毒性脑炎,住进了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孩子自进入医院后,一直在重病室,近半年昏迷不醒,家里为了给他治病花尽了积蓄,村里发动全村干群捐款,贾宝珠听到这个消息后,带头捐款。他的邻居梅宝富夫妇常年生病,生活比较困难,他经常给钱,每年起码两次,春节多一点,连续五年,直到梅宝富逝世,老伴被子女带到昆山。

75岁后,老伴和三个儿子、儿媳对他很好,家庭幸福美满。贾宝珠老人想,人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找点事做做。

不管春夏秋冬,每次下雨过后,发现离家不远的泥路被大雨冲出了许多豁子和缺口,他就用锹铲泥把冲坏的路面一一填平;有时发现有的地方排水差个涵洞,他就自己掏钱买来涵洞,并且把它安装好,不要集体负担一分钱。老人带我们来到他家屋西侧的一处坝口,指着这个坝,老人介绍说:“坝西的群众要从这里经过,到河南承包田干活,这里的涵洞就是我掏钱安的,坝上的土也是我一锹一锹挖来的。”有了这个坝,群众到田里干活就方便多了。梅雨季节,有邻居为排水发生纠纷,德高望重的贾爹总是主动当起“老娘舅”,妥善化解邻里矛盾。从2012年起,尽管他的回乡补助每月只有2000元,却坚持每年缴纳1000元钱特别党费,用于支持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时钱不足,就拿家里卖玉米或者油菜籽的钱来垫。贾爹这样做,已经坚持5年了。

 6月24日,听说阜宁灾区遭受龙卷风袭击,他在参加支部活动时,听了村党委的捐款倡议,回家后,立即拿出1000元,交给村党委书记徐礼泽。他说:“这些钱不多,但代表了我这个老党员对灾区人民的一点心意!”老人做这些公益和扶贫济困的事,得到了儿子和儿媳们的支持,他的大儿子贾宇华说:“对父亲的钱,我们兄弟仨从不查点,他乐于做善事做好事,我们支持!”

上一条新闻:王海琴:让我当你的腿一起去奋斗      下一条新闻:项项:“小窗口”释放为民服务“大情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关闭】   

 
   
* 评论内容:
* 昵称: * 验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注意: 遵守《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请文明发言,严禁散播谣言和诽谤他人!
      
 
   
还没有评论,赶快抢沙发!
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CopyRight © 东台文明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